【屯溪区】授人以渔·智慧衔接

屯溪江南幼儿园“幼小科学衔接”经典案例

发布日期:2022-05-19 23:14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市教育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一、案例背景

幼小衔接工作一直以来困扰大班家长和教师。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是重视幼儿知识的积累,并不关注对幼儿学习兴趣、习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往往容易忽视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时期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幼儿园和小学要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多种家园(校)沟通方式,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为科学引导家长积极与幼儿园配合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屯溪江南幼儿园理念更新在前、形式创新在后,及时总结提炼市级课题《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开展主题式亲子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着力通过增进家园协同有效沟通,来引导家长和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从身心、社会、学习、生活四个层面为幼儿创设符合“幼升小”成长需要的活动环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开展不同主题的亲子“幼小衔接”活动来帮助大班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话题一:“我的孩子大班了”

1.描述

(1)离园时分

阳阳妈妈拉住老师,说:“老师,这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家阳阳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哦!你看他,胆子那么小,又不爱说话,平时回家问他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要么不作声,要么就说不知道,急死我们了。”

(2)家长来电

“老师,孩子们已经上大班了,你们能不能跟园里反映反映,可以教点拼音和计算。现在不教,以后上小学怎么跟得上呢?或者你看看附近有什么好的幼小衔接班,给我推荐推荐,我家去报个名算了,能提前学点,总是好的。我们自己又不会教,只能靠老师。”

2.分析

结合前期大班“幼小衔接”方向子课题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园80%左右的家长都有“幼升小”焦虑,他们普遍对“幼小衔接”存在认知误区,单纯的认为“幼小衔接”只是知识性的衔接,只要提前让孩子学好拼音和计算,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而“幼小衔接工作”也只是幼儿园和老师要做的事情,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家长就可以袖手旁观、坐等收获。

(二)话题二:“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1.描述

(1)阅读区,几名幼儿围绕绘本《我上小学了》展开对话。

——“哇,马上我们就是小学生了,好开心哦!”

——“可是上小学会有很多作业的,每天读书、写字,我们都没有时间见面了,我不喜欢上小学。”

——“上小学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多好啊!”

——“可我还是喜欢幼儿园,听妈妈说小学的老师很凶的,我害怕。”

……

(2)建构区,一名幼儿正在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凡凡你看,这是我搭的小学,这里是教室、这里是操场、这里是午睡室,还有一个升旗台……是不是和我们的幼儿园一模一样?”

——“不对不对,我哥哥跟我说,他们小学比我们幼儿园大多了,小学生中午是在教室里午休的,没有午睡室。” 

——“那,小学到底有多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也不知道,要是能去看看就好了。”

2.分析

伴随着大班主题课程的开展,幼儿对小学充满了好奇。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大部分幼儿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他们渴望了解新环境、结识新朋友、学习新本领,总是喜欢围绕在老师和同伴身边谈论有关“小学”的话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家长会因为自身对“小学”、“幼小衔接”的片面认知和家教指导焦虑,向幼儿传递、灌输一些负面的情绪,动摇幼儿相信自己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信心,无形中给幼儿造成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

(三)话题三:“幼小衔接有点甜”

1.描述(年级组交流活动时间)

教师A:“你们有没有发现,自从经历了一轮大班‘幼小衔接’主题式亲子活动的研究之后,现在自己和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没那么片面了,班级工作好做多了。”

教师B:“多亏了当时在整理课题成果的时候,我们梳理出了一套初步的‘幼小衔接’园本课程资料和亲子主题活动方案,现在拿出来改改就能用,挺有参考意义的。”

教师C:“我们上次调整后分享给家长的那个幼小衔接亲子活动方案,家长反馈很好,说是内容简单易懂,执行起来也不难,实用性不错。”

教师A:“家长现在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性很高,证明他们看到了活动的效果。接下来还有几个衔接活动,我们得花心思好好研究研究方案,争取设计得更易于理解、贴近生活一些。”

2.分析

一个好汉三个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和家长在经历了几次较为成功的幼小衔接亲子活动之后,已经建立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夯实了基础。但在策划活动的时候光凭一腔热情、闭门造车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用专业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家教指导、深入的交流反思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来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幼儿园也要重视为幼儿、教师、家长、社会搭建不同形式的互动平台,以“活动促教研”,家园携手、共促成长。

三、采取措施

结合上面提到的三个话题描述内容,我园重新成立研讨小组,对大班“幼小衔接”主题式亲子活动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确认,依次落实以下改进措施:

(一)在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计划中强调加入家长的成长预期目标

如:1.知识方面:帮助家长明确“幼小衔接”的概念,理解为什么需要衔接、从哪些方面衔接、如何科学衔接等。2.技能方面:能在教师的指导、方案的提示下,有目的、计划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3.情感方面:通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与幼儿一起缓解幼升小的焦虑情绪和压力。

(二)主题教育、特色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首先,我们升级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思维导图。将单一的“线下”活动调整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衍生出更多能符合幼儿成长需要、能辅助五大领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每个活动都配有具体的活动方案,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大班教师按月落实开展。例如大班下学期的:

三月份

线  上:幼小衔接专题互动

线  下:我的时间管理

四月份

线  上:我是生活小能手

线  下:运动小达人

五月份

线  上:好习惯伴我成长

线  下:我向往的小学生活

六月份

线  上:书香家庭,亲子共读

线  下:亲子阅读分享会

2.其次,在切实、有效地开展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幼儿园广泛征集家长、教师意见建议,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再次提炼出12个具有参照性、指导性和推广性的升级版《幼小衔接主题式亲子活动推广方案》。涵盖身心准备篇《幼小衔接那些事儿》、《我会保护自己》、《特别的倒计时》;生活准备篇《妈妈,我能行》、《守时守信》、《时间管理小达人》;社会准备篇《游戏请注意》、《我要上小学啦》、《新环境新朋友》;学习准备篇《写一写、练一练》、《我的学习小天地》、《我向往的小学》。每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均能体现家长的主导地位至少达到70%以上。

3.最后,我将就其中的一个推广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简单的分享。

活动主题

我的学习小天地

活动目标

1.帮助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对自主活动空间的规划愿望。

2.引导幼儿建立初步、合理的空间规划、消费规划和学习规划意识。

3.促进亲子互动交流,增进亲子感情。

活动实施过程

1.师幼共同在区角活动中围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进行环境创设。

2.生活型亲子互动环节。

(1)亲子谈话活动“我的学习小天地”。

重点提问:你想在家中什么位置来完成自己看书、绘画等学习活动?你需要爸爸妈妈为你的学习小天地准备些什么?(如:桌椅、书架、学习用品等)你会在自己的学习小天地安排哪些活动?

(2)亲子共同绘制“学习小天地”设计图,制定必备物品采购计划。

(3)亲子社会实践活动“超市一日游”。

(4)亲子合作布置“学习小天地”。

3.延伸活动:亲子商讨并制定每日学习和整理计划,内容包括阅读、绘画、整理等,家长负责落实指导、督促幼儿用喜欢的方式打卡做记录。

四、案例启示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亲子情感交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家长作为学龄前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其对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认识、参与兴趣和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收效。我们很有必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家园互动来把握家长在不同育儿时期的心理变化、期待及困惑,通过及时向其宣传有关幼小衔接的法规政策,向其汇报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进展情况,告知其子女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发展的真实水平,帮助其清楚的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它还是家庭与幼儿园、与社会的衔接,需要幼儿园、家庭、小学、社会多位一体朝着共同的目标科学合作,唯有积极、主动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工作,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被指导者和配合者”身份向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型,才能真正实现以家助园、多向衔接。

《指南》着重强调: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本文中提到的“幼小衔接”主题式亲子活动案例,帮助一线教师打破了常规的幼儿园大班集体教育模式,科学将大班幼儿的学习场所搬到家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在满足幼儿对亲子陪伴需求的同时,凭借流程清晰的活动实施过程提示和丰富多彩的亲子互动平台帮助家长达到科学高效参与幼儿学习成长过程、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夯实幼儿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基础的目的。在后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我们还应坚持探索、整合科学系统的组织形式、教育资源和家园合作方式,着重反思教师、家长在具体实施并参与幼小衔接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建议,把研究重点放在活动主题“开放性”、活动难度“适宜性”和活动结构“丰富性”的实践创新上,做到每次活动内容不脱离具体主题,活动场所不拘泥于常规的“户外”,有计划的将家长作为“合作伙伴”、“互动纽带”引进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最大限度落实以“亲子”为活动主体,做到以“主题”为线索,全方位科学整合,深挖教育元素与家教资源,最终达到提升家长在“幼小衔接”主题式亲子活动中的家教指导能力,有效实现科学互动、智慧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