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成功举办2025年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暨“信息技术赋能初中历史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一体化研究”项目推进活动
落实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新教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帮助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也为深入研讨基于初高中衔接的历史大单元教学研究,推动信息技术赋能初、高中历史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一体化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2025年9月22日,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屯溪五中报告厅举办了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暨“信息技术赋能初中历史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一体化研究”项目推进会,来自全市的八年级历史教师115人齐聚一堂,共绘历史教学新篇。

强化组织领导,突出更高站位。
培训会由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孙洁老师主持,我们有幸邀请了安徽省教育科学院的徐贵亮老师莅临指导。
开幕式上,市教科院查晓驰副院长作了动员讲话,他首先代表黄山市教育局和教科院向远道而来的徐院长和怀揣历史学科教育梦想的各位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对屯溪五中和会议筹备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提出:各位老师要深刻认识教材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要注意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核心素养、跨学科综合性,强调育人为本和素养导向;要特别注意教材中的新表述和结构调整,注意围绕国家安全、法制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进行的修订,注意劳动教育和科学家精神、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育人导向;要在继承和发展中用好新教材,把课讲好,同时,研究教材,做好教研工作,营造良好的使用氛围。
他明确提出四点思考和期望:一是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关键能力;二是深入研究,把握精髓,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三是加强交流,共同提高,积极探讨历史教材的育人功能以及历史教学新思想、新方法;四是立足实际,推动发展,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徽文化教育资源,结合校情和学情,构建历史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育方式。
专题讲座:新教材理念的权威解读
徐贵亮老师担任主讲专家,作为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历史学科安徽教研基地常务负责人,他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初中历史八年级新教材,他做了《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新理念新需要》的专题讲座,开启了两场深度指导课程。

其讲座内容主要如下:
他以真题为刃,切入教学改革核心。培训伊始,徐老师直击核心,以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真题和2025年安徽省高考真题为案例进行深度评析。他指出,新中考历史试题已经呈现出从分数竞争到素养发展的革命性转变。
他以课标为纲,解析教材变革深意。徐老师深刻理解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把握新教材的灵魂。他系统梳理了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写新理念:强化国家意志与党史教育:新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二十大精神,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中的核心作用。新教材内容结构化与跨学科整合:教材采用大概念统整单元,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他以新教材为基,细数内容结构之变。他对八年级上、下两册新教材的解读细致入微。他通过对比教材,生动阐述了修订的深刻变化。在讲解中,他大量融入乡土历史的内容,细述历史的脉络和细节,给参训老师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过程中,徐老师还多次互动,一改以往培训中的沉闷气氛,令人兴奋和振奋!






他以教学为用,擘画课堂实践新路径。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度解读,徐老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他强调,历史教学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模式,走向以素养为本、问题导向、实践驱动的新范式。他鼓励历史老师们积极尝试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打破单课壁垒,引导学生在更宏大的时空脉络和历史视角下思考问题。
总之,徐老师以新课程编写的基本理念为导向,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新教材的教学重难点,精准研判历史教学与评价改革的新趋势。他还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就如何用好教材,将理论落地。同时,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教研经验,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倾囊相授,令在场教师受益匪浅。

课例展示与点评:新教材下的课堂实践
首先,黄山区新华中心学校齐延围老师,呈现了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课例。她以“核心素养培养、情境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大概念教学”为理念,精准把握新教材变动。教学中她以“历程与评价”为线索拆解难点,以“起义—共和—暗噬—无果”架构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史料实证深度探究、跨学科融合及育人价值挖掘,借助绘图与史料突破重难点,以作业评价紧扣家国情怀,同时反思初高中衔接与农村校技术应用问题。
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孙洁老师从教材新变化、教学设计亮点、核心素养落实、优化深化思考四个维度作评析。她强调教材重组的深意,特别是“二次革命写入辛亥革命”让历史叙事更系统,凸显了辛亥革命局限性;提出“大概念统整”“素养目标分层”“情境激活课堂”等亮点,肯定跨学科视角运用,同时客观指出初高中衔接、农村轻技术应用等提升空间。这种“肯定+指引”的评课方式,提供了专业改进方向,凸显“任务驱动·情境赋能·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


紧接着,休宁县海阳第二初级中学杨宏桂老师,展示了八年级上册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例,该课例是市教科研课题JYKT2023724的阶段性成果。教学中,杨老师以“民族危机深化与救亡运动发展”为核心主线整合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局部抗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效落实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休宁县历史兼职教研员吴继承老师对课例进行了精准点评,从教学目标达成、活动设计有效性等方面提出许多优化建议。


AI赋能历史教学:精准教研之专业成长
面对Ai,黄山历史教师将如何应对?我们能否以历史教育者的智慧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孙洁老师作了《面对AI,历史教师如何应对?》的讲座,这也是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AH2024235的阶段性成果。

孙洁教授分析了AI技术对教育教学和历史教学的影响。她说,AI时代给我们教育至少带来这些机遇:一是个性化学习,包括学情动态建模、智能辅导系统、沉浸式实践场域 ;二是教育资源重构,打破时空与地域边界:全域均衡机制、终身学习生态、跨文化教育融合 ;三是管理模式跃迁,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智能:精准治理体系、动态评价改革、风险防控机制。但AI也会让教育面临思维深度弱化与过度依赖风险、教师专业身份重构困境、教育伦理与数据安全危机、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公平悖论等实在挑战。
她以今年黄山市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具体案例,讲述了高中历史教师已经积极运用AI技术的教学实践:有的老师以AI快速呈现古代徽商的商贸路线、货币账本、地契文书等素材,而教师则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经济规律与文化精神;有的通过AI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进”明清徽派建筑;有用AI复原技术重现历史文物,增强课堂纪实感与探究兴趣;有用AI虚拟历史人物对话,拓展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有用AI分析工具破解史料分析难题,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也有老师,已经开始把AI赋能历史教学的新技术和新内容,转化为教学案例进行打磨,形成优质论文。这些创新,不仅未削弱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使教学更加生动深刻。
AI时代的历史教学,既需要拥抱技术创新,用以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更需要坚守教育本质,以人文情怀驾驭技术工具。通过“人机协同”的深度融合,让历史教学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平衡中,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用AI的力量照亮历史的细节,用历史的智慧指引未来的方向。

坚守初心,“史”志不渝。
孙洁老师对培训做了总结:一是强调深化教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明确历史教师的身份定位,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三是深化专家培训理解,精准把握新修订教材核心,特别是八年级教材的史料运用价值引导和历史思维培养。四是建议教师阅读权威文献,理解历史论断的生成逻辑,确保教学内容有坚实依据。要善用身边历史资源,融入口述史、历史剧,文物仿制,文博解说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家国情怀。五是深化历史教学,结合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及教育部文件精神,将宏观政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推动义务教育历史教育教学创新。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提升了黄山市初中历史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探讨了历史教师在技术赋能下的专业发展路径,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信息技术赋能初中历史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一体化研究”项目的后续推进指明了方向,为提升全市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