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行知思想,推进“老有所学”——歙县老年学校办学初探
近几年来,我省人口呈现明显老龄化趋势,老年人的教育、养老、生活质量等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为及时化解矛盾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促进社会稳定发展,2022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实施了“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老年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我县教育部门作为“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牵头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门(县委老干部局)和各乡镇的配合下,也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全县28个乡镇192个行政村(社区)建成223个老年学校,活动此起彼伏,有声有色。但“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提高却成为各级老年学校面临的难题。
在前期数次的督查、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乡镇村目前三分之二人口都是老年人,乡镇政府、村两委管理的社会对象都是老年人。各级老年学校因老年学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活动开展受时空限制,集中学习比较困难,积极性不高,老年学员更多活跃在广阔天地,集市商场、田间地头。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这与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非常契合。为此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办好老年学校,推进“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让一切豁然开朗。
目前乡镇政府、村两委的工作主要就是老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老年学校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要办好老年学校,提升“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首要关键是在抓常规的基础上,打好老年学校牌子,抓好老年人的角色转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老年学校就是社会学校。乡镇村里的老年人就是老年学校的学员。老年学校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广阔天空,田间地头均是课堂。政府人员和村干部随时随地走访教育宣传,送理论,送技术,将老年教育宣传推广到社区、乡镇、村庄等各个角落。老年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其他老年人传授技能和知识。乡镇村通过广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所有老人都是老年学校的学员,老年学校不仅仅有有形的活动场所,更是无形的社会学校,老年人在社会上一切活动都是老年学校的活动,乡镇村两委的工作都是老年学校的工作。这种开放式的办校思想和学习环境更有助于乡镇村工作,更有助于老年人融入老有所学,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是抓活动形式创新,学以致用。“知行做合一”,老年学校活动要做到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老年人在老年学校学习理论,交流经验,开展活动,在田间地头从事农活都是老年学校学员的理论与实践。在推进“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各级老年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活动,因需施教,因时因地因人而教,取得显著成效。一些乡镇村老年学校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地设置了一些课程,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一些乡镇村老年学校及时关注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了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活动示范引领。为提升老年学校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4颗糖”理论建立完善了老年人学习激励机制,通过组织参与学习、有奖抢答等方式,让老年人得到了应有的学习鼓励,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同时积极树立典型,进行活动示范引领。我们通过“老年大学+基地”,“老年大学+学校”“老年大学+活力智叟”“老年大学+协会”等形式共建共创,推进“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热烈欢迎。如我县老年大学与雄村镇卖花渔村老年学校共创“徽派盆景实践基地”,聘请徽派盆景省级非遗传人洪定勇担任校长和专业老师传授徽派盆景技艺,共促了当地农民收入稳定增收;在狮石乡石狮村,我县老年大学创办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多次组织学员实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在徽剧之乡璜田,县老年大学创办了“徽剧实践基地”,在保护、挖掘、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歙县三阳老年大学积极挖掘地方文化,开展活动,数次活动被省电视台影视频道展播。通过活动的引领示范,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老年学校活动,进入了角色,扩大了我县老年学校的知名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探索实践,我县“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逐渐形成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老年学校办学思路、办学方法。我们认为,这种办学思路和办学方法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保障,也可以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工作热情,让“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广大老年人进入老年学校学习角色,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品质得到改善,“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知晓率、满意度就会持续提升,真正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