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视角下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交流与分享
为深化“全员导师制”育人理念,探索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与新内涵,我校“悦正讲坛”于11月10成功举办班主任工作经验专题分享会。会上,汪雅萍与苏林艳两位老师,分别从“外出学习的宏观思考”与“日常工作的微观实践”两个维度,分享了她们在“导—师—制+”视角下对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悟与扎实探索,引起全体教师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

一、 远眺钱塘,叩问初心:汪雅萍老师的学习心得分享
首先分享的汪雅萍老师,是我校班主任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她的标题《于钱塘江畔,扣问教育的初心与未来》,恰好映照了她作为新班主任的现状:在实践中思考,在学习中展望。她将前往杭州参加全国中小学班会课现场会的收获,化作了一场充满 “新”意与“思”考的汇报。她没有老套的经验说教,而是带着一名探索者的真诚,分享了最新教育理念如何为她打开了工作的新思路,照亮了她未来的专业成长之路。她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习型、反思型教师的迅速成长。
她分享道,当代教育愈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这与我校推行的“导师制”理念高度契合。班主任不应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应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业的指导者、情感的关怀者和成长的护航者。她结合学习所得,介绍了许多新颖的班会课设计理念与班级活动组织形式,这些内容都旨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导师”在学生精神成长中的引导作用。
汪老师的分享,立足高点,视野开阔,为“导—师—制+”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给养与前沿视角,激励着在场每一位老师不忘育人初心,勇探教育未来。
二、 俯身耕耘,静待花开:苏林艳老师的实践经验交流
如果说汪老师的分享是“仰望星空”,那么苏林艳老师的交流则是“脚踏实地”。她带来的《关注和扶持“慢一点”的学生》,标题朴实无华,却瞬间击中了所有教育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苏老师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一个个发生在自己班级里真实、鲜活、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她作为“导师型班主任”的实践智慧。
什么是“慢一点”的学生?苏老师解释道,他们或许理解知识需要更多时间,或许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许行为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在她看来,“慢一点”不是缺点,而是特点;不是差距,而是差异。 导师制的核心精神,正体现在对这种个体差异的尊重、理解与积极回应上。
她分享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如何用“悄悄话”本与他们建立信任的沟通桥梁,如何与科任老师、家长形成合力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又如何利用班级集体的力量为他们营造安全、支持的成长环境。每一个故事里,都充满了耐心、智慧与无尽的师爱。苏老师强调,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导师职责之一,就是“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慢一点”的孩子。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我们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苏老师的分享,情真意切,细节饱满,让“导—师—制+”从文件上的一个概念,变成了教室里一次次温暖的对话、一个个鼓励的眼神和一步步坚实的成长。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导师制的灵魂就是“因材施教”和“以爱育心”。
三、 双线融合,共绘育人同心圆
本次“悦正讲坛”的两场分享,一宏观一微观,一外学一内省,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与呼应。汪雅萍老师为我们打开了教育的“天窗”,让我们看到了远方的风景与方向;苏林艳老师则为我们夯实了教育的“地基”,让我们深知深耕日常、守护个体的价值。
这正是“导—师—制+”在我校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它既需要我们有紧跟时代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引,也需要我们具备关爱每一个具体学生的实践智慧。两位老师的分享,共同勾勒出一幅“导师型班主任”的完整画像——他们既是学生成长的领航员,也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守护者。
我们相信,通过“悦正讲坛”这样的平台,持续的交流与分享必将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对育人工作的深度思考与实践热情,共同推动我校“导—师—制+”走向深入,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书写更多静待花开的动人故事。(潘永莉)
皖公网安备341000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