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导师联动破壁,英语衔接赋能成长
——市教科院推动“导-师-制+”在初高中衔接中的创新实践
为深化全市“导-师-制+”协同育人体系,探索初高中衔接的有效路径,11月14日,由市教科院策划指导的初高中英语衔接专题讲座在屯溪五中成功举行。活动汇聚高中导师、初中导师及“同伴导师”三方力量,为九年级学生构建了一套立体化的成长支持系统。

屯溪五中校长张新宇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校际导师联动是打破学段壁垒、让“人人皆是导师、人人皆有导师”理念落地的重要一步。市教科院英语教研员戴薇指出,本次活动旨在从“教与学”两端同步发力:一方面为学生打开视野,明晰高中学习要求;另一方面推动初高中教师达成“学情共识、学法共识”,为“导-师-制+”的跨学段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讲座核心由屯溪一中首席导师李维珩老师担纲。他以“认知-策略-信心”为主线,巧妙对比初高中差异,将高中英语知识体系喻为“待拼合的版图”,引导学生理解从积累到拓展的思维进阶。围绕词汇、阅读、语法、听说四大模块,李老师提出了从“被动考生”向“主动学习者”转型的实用路径,并现场演示了“音形义一体”词汇记忆法等科学策略,让方法论可知可感。

活动伊始,一份来自“学长导师”的惊喜便温暖全场。大屏幕上播放了毕业于屯溪五中、现就读于屯溪一中的学长学姐们精心录制的视频。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衔接心得,为学弟学妹送上真诚鼓励。这份“身边的榜样”力量,瞬间拉近了两个学段的心理距离。 随后,讲座中段,更具温度的“跨学段同伴导师”来信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当同学们从座位下发现几十封学长亲笔信时,报告厅内响起热烈欢呼。从屏幕到纸面,从影像到文字, 这一创新环节,让抽象的“同伴引领”变得真实可感,以情感共鸣完成了育人链条中最温暖的“双向奔赴”。

“原来高中英语并不可怕,方法对了就有信心!”一位学生在分享时如是说。从焦虑到期待,学生的真切转变印证了活动成效。

本次讲座是市教科院对“导-师-制+”内涵的一次生动诠释与灵活拓展。它创新构建了“高中导师方法引领、初中导师跟踪落实、跨学段同伴导师榜样示范”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政策从“理念”到“实践”的贯通。我院将继续以此为契机,推动跨学段协同育人的常态化、深入化,让“五育融合”在学生的持续成长中生根结果。
皖公网安备341000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