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韵、铸精魂、探新章——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杭州研学之旅
“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一曲《花妖》,唱尽了江南的温婉与哀愁,仿若把人带入那如梦如烟的烟雨杭城。在这春雨如酥的三月末,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学子背上行囊,踏入这诗意江南,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于杭城的古韵今风里,探寻知识与成长的宝藏。
西湖畔、岳王庙前,山色空濛,湖光潋滟,恰似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开。学子们漫步其间,春水溶溶,断桥隐现,雷峰塔影摇曳湖心,繁花似锦,落英缤纷,苏堤春晓美不胜收。可这醉人的湖光山色,却不及踏入岳王庙时内心的震撼。檐角铁马叮咚,似与岳飞《满江红》的豪迈壮语遥相呼应。抬眼望去,“心昭天日”“还我河山”巨匾高悬,“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真伪”的联对庄严肃穆。少年们伫立于此,瞻仰忠魂,于风雨廊下,感受那穿越历史的铮铮气节,领悟山河即课本,爱国是永恒的信仰。
午后,踏入“娃哈哈”基地,金属廊道寒光闪烁,吹瓶机以 0.8 秒的精准节奏吐出晶莹瓶胚,灌装线瞬间注入澄澈水波。听闻“每条生产线,皆链接着西部山区”“每售十二瓶纯净水,便有一分钱投入‘春风助学’计划”,学子们方知浙商在改革浪潮中的拼搏不止于商业版图的开拓,更在于心怀家国的担当。流水线不再冰冷,而是承载责任、传递希望的接力棒,接过千年商脉,向着远方奋进,这是实干精神的生动课堂。
密雨斜织,青石板路湿滑,河坊街仿若带着众人穿越回南宋。胡庆余堂高悬的“戒欺”二字熠熠生辉,药香与王星记檀香扇的雅韵交织,重现《梦粱录》中繁华街市盛景。少年们执笔记下百年商号的传承密码,在檐雨、定胜糕与公道秤星间,体悟“乡土中国”的温度,感受宋城街市文化的独特魅力,知晓商道仁心的要义。
浙大玉泉校区,百年香樟华盖蔽日,竺可桢铜像于雨中低眉沉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九十年前的叩问,萦绕耳畔。漫步其间,至五虎山实验室,机器狗敏捷穿梭,无人机翱翔天际,机械臂精准操作,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扑面而来,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尽展眼前。学子们在追问与探索中,于玉泉藤影下,明晰成长方向,领略科技之光。
之江文化中心,宛如一座文化宝库。良渚玉琮纹路镌刻着先民对星河的向往,秘色瓷釉映现“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悠然茶烟,古琴馆丝弦雅韵诉说千年情思,《富春山居图》动态呈现古典艺术的重生华彩。这是历史与未来的激情碰撞,是科技赋能文化的惊艳演绎,让学子们深知良渚文化源远流长,体悟文化传承创新的磅礴伟力。
此趟钱塘研学之旅,非为赏景游乐,而是一场解码文明的深度探寻。于曲院风荷读风化雨,在娃哈哈流水线品躬行真谛,在河坊街悟商道仁心,于玉泉校区见科技曙光。研学之路,恰是携古人之问,赴未来之约,以杭城古韵为星火,点亮成长灯盏,让文明传承的薪火在青春旅程中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