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家访路:在时代褶皱里打捞成长的星光——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开展大家访活动
蝉鸣不止,暑意正浓。校园暂别书声琅琅,但教育的脚步从未停歇。7月中下旬,带着对学生成长的深切牵挂,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老师们,冒着酷暑踏上了街头巷尾的家访路途。
为何奔赴?在成长关键处锚定教育坐标
高一学生正处适应过渡期,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学生暑期状态,精准把握其学习、生活等情况,年级组提前策划了此次大家访活动。通过走进学生家里,观察其生活和学习空间及与家人的互动,捕捉那些难以被标准化评价覆盖的成长细节。这种对“全人教育”的坚守,让家访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家校沟通,成为新时代教育回归人本的生动实践。
如何抵达?用脚步在暑热中刻下责任刻度
行动的轨迹,在酷暑中被清晰勾勒。老师们提前埋首于学情分析,为每个学生定制“专属对话清单”:既有对暑期阅读计划、生活实践的探讨,也有对学科突破的理性分析,更将防溺水、交通等安全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提醒。分组时特意搭配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确保沟通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高温下,老师的身影遍布城市各处,跨区域奔波,汗水浸湿衣衫仍微笑沟通,细致了解学生暑期生活。交流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暑期学习计划、兴趣培养,反馈在校表现,倾听家长教育困惑。同时,专门强调防溺水安全:叮嘱不私自下水、不到危险水域,遇他人溺水不盲目施救等;提醒家长做好交通、居家、防诈骗等监护,共筑安全防线。
遇见什么?在寻常烟火里发现成长的褶皱
那些藏在门后的故事,正在重塑教育的认知维度。老师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予关怀并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为困惑于孩子平衡学习与兴趣的家长支招;发现沉默学生的绘画天赋并鼓励,增强其信心。对居住在水域附近的学生,特意留下防溺水手册,面对面强调责任监护,完成了从“告知”到“共担”的质变。
老师表示:“家访让我更懂学生,尤其清楚了他们的暑期生活、学习习惯。”家长也感动地说:“老师冒酷暑家访,既关心学习又叮嘱安全,很负责。”
家访中,有的老师送文具、书籍和安全宣传材料;夜晚,老师灯下整理家访笔记,记录安全隐患点和监护难点;家长热情接待,氛围和谐。教育的信任,从来都诞生在这样平等对视的瞬间。
收获什么?让教育合力在双向奔赴中生长
这场双向奔赴的对话,正在生长出共育的新可能。老师们带回的不仅是家访笔记,更有关于“学习动力不足”“时间管理困难”等共性问题的鲜活样本,这些发现将转化为新学期“分层指导计划”的设计依据;家长们则在与老师的深谈中,重新理解了“陪伴不是监视”的教育智慧,纷纷表示未来要重视参加“亲子活动、陪伴成长”的想法。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在交流对话中,一种超越学校与家庭边界的教育共同体正在形成。这种共识在当下尤为珍贵,它打破了“学校管学习,家庭管生活”的刻板分工,让教育责任在面对面的坦诚中实现了真正的无缝衔接。
延续什么?让家访的温度持续照亮成长路
家访的脚步暂歇时,连接的纽带却在持续生长。为了保持家校沟通的常态化,学校提出了后续的家校联动措施:针对有需要的学生,制定了个性化辅导计划;建立了家长答疑群,及时解决家长的疑问;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双向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下学期组织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建立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关注特殊时段防护重点等。
这场盛夏家访不仅是对常规教育的补充,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永远是两个生命在真实场景里的真诚相遇。这份坚守,会是新时代教育最温暖的底色,让每个成长的瞬间都被看见、被珍视、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