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屯溪第二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新时代普高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查找课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安徽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结合我校实际,为保证我校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特色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以构建有鲜明个性、具备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高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方法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推进我校课程设置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成长、全面发展,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信品质、合作与竞争意识,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感受到成功的幸福。
三、基本原则
多样化原则。推进育人模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选择性原则。推进选课走班,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择课程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教学,为全体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课程设置
(一)学制与课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和节假日)11周。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是否分学段安排课程,由学校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需求自主确定。
(二)课程类别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修习选修课程的基础,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开全、开足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专题报告。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3.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根据我校特点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学校特色课程、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五类。(1)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介绍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性课程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2)学校特色课程:学校以儒学加强学生人生教育,在儒学文化氛围中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待人处事的良好习惯,修身立德培植积极的人生态度。(3)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通过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以职业志向的选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4)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的课程,我校根据学生的选择力争使学生高中阶段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兴趣和爱好。(5)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课程。
学校选修课的开发三种:直接选用已经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课程;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并进行二次开发;教师自主开发。
选修课程开发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与开发能力;既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既具有科学性,又体现时代性,使选修课程更好地贴近科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三)开设科目与学分
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四)学分认定
1.学分认定主体。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完善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科学、规范地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认定公开、公正、公平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真实性。
2.学分认定要求。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学科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修习。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学习过程表现良好,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认定考试(考核)的内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确定;考试(考核)方式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学期末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和补考。认定的学分要记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五)毕业资格认定
我校普通高中学籍学生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准予毕业:
1.三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记录符合要求,思想品德须达到合格。
2.学生须参加安徽省普通高中各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且成绩合格。
五、实施要求
(一)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与管理。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我校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科学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合理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统筹规划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实验教学和技术课教学,确保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以及劳动课程按课标要求开设,加强劳动教育在各学科课程中的融合渗透。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强化选修课程建设。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开发开设有特色、高质量、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三)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不得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合理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并开科目数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
(四)有效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优化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完善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走班指南。
(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单元或主题教学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充实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全面实施导师制,加强选课、选考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
(七)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对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将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加强考试评价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学校普通高中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强化课程在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实施需要,配齐配足教师,特别要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指导学生发展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
(三)加强支撑条件保障
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不得挤占实验室和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切实保障劳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有关学科实验的开设。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设施设备及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