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2023届学姐王若寒分享高考经历——唯有保持平静,才能促进常态的回归
临近高考的时日,我经历过两次意外。当时的我也曾焦虑或绝望,但所幸依靠身边良善之人的鼓励和我内心那股保持冷静的力量挺过来了,它们如今也成为了我十分难忘的经历。
第一次意外从考前一个月持续到考前一周。
我的高三曾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的节奏。从二月份起,我以每天晚自习后的一张数学卷子维持对数学考试的手感。每次做出不如人意的成绩,我都平静且坚定地告诉自己:明天的那张一定做得更好,这甚至逐渐让我开始期待下一天的练习。我以平静的喜悦看着练习的成果在一次次考试中显现,感觉自己处在一条无比自然的上升曲线里,稳稳跑向高考。
但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这样的平静被倏然打破——第三轮新冠袭来了。经三天三夜终于退烧的我以为自己已经康复,“得意忘形”,在烈日下的体育课操场打了一整节课的篮球。那天很尽兴,我想,我的生活与备考终于回归正轨了。
但事实上那时炎症远未消退,剧烈运动导致我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飙升至正常上限值的十余倍、考前体检值的五十倍。一周后我因身体持续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对这一数值十分震惊,告诉我必须输液。于是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每天晚上下晚自习的我不再信心满满地拿出一份数学试卷,而是坐上父母的车,前往医院输液。难熬的数个小时里,我用另一只手翻着摊在腿上的复习资料,心中却从未停止对半个月数学练习缺失的忧虑。
停止输液的时候已经六月了,也就是大约去年的现在这个时候。我记得第一天晚上晚自习下课后,我撕下一张久违的数学试卷,说服自己以一如既往的平静完成它,但两个小时后的批改结果却十分糟糕——这根本不像我做的啊。距离高考还有区区几天,手感的恢复近乎不可能;但我稳住心态,再一次说服自己以平常那种“下一张一定做得更好”的心态期待明天的练习。6月3号,做得很糟糕;6月4号,依然很糟糕……在4号的晚上,我一个人坐在空荡的教室,批改完所有题目的红笔却没有勇气划上最后算出来的那个总分。面前的黑板上写着倒计时“3”,绝望向我奔涌而来。这时恰巧有同学回来取东西,看见了沮丧的我,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她走后我开始反思,其实无论现状如何,绝望只会将现状恶化,唯有保持平静,才能促进常态的回归。6月5号,我最后一次在教室做数学试卷。我平和地落笔,两小时后批改——结果不出色,但尚可。我真心地对自己说:情况越来越好了,后天的考试也会比前一次更好的。于是安心回家。
6月7日下午,我平静地走上数学考场。我平静地答完题目,再平静地走出来。最后,我的高考数学成绩确实称不上高,但也没有太拖后腿。这件事没告诉我会有奇迹发生,但相比可遇不可求的奇迹,它告诉我的一种事实更让我有实感——无谓的慌张只会让现状变乱,平稳的心态却至少能够保证现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第二次意外发生在高考之中。
直到高考日,其实我的身体也没有完全恢复。6月7日的凌晨,我因为身体不适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两三点钟时母亲下班回家,见状陪我前往医院。但是并没有一种能够迅速缓解症状的方法,我在急诊大厅来回踱步期待药能起效,看见医院的时钟已经超过三点,又感到十分不甘与难过。我一直以自己的心态和睡眠质量为傲,认为自己高考期间的休息质量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意外呢;今晚的休息不足一定会影响明天的发挥吧……连母亲也劝不住我的忧思。
但是我遇见了一个很好的值班医生。他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我想要直接分享出来。他看见焦虑的我,说:“你经历了十二年寒窗,期间获得的一切知识不是瞬间的,而是一直在积淀。你付出过的所有努力、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都已经化作了你踏上考场的底气,所有这些都已经成型,不可能因为这一点身体的不适而有丝毫改变。而且在高考的状态下,你的所有精力都将集中于眼前题目,那时你甚至会忽略身体感觉。不信你明天试试看,做题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不舒服或没睡好;不会的,一切都会被抛于脑后了。”
这些话语对当时的我具有无比的震撼力与说服力,大大减缓了我的焦虑。四点左右我回到了家,其实后面因为身体不适也并没有睡着,但我已不会胡思乱想了。6月8号,我踏进校园,专注地想着我面临的事,身体的病痛果真消退了大半,充满如往常一般的力量;踏进考场,坐在座位上,我已几乎感受不到异样了。近晚时分,我笑着走出最后一门的考场,发现这一天里,昨晚担忧的状况都没有出现。我的思维像平时一样运转,这些年积淀的一切化作笔下文字,流畅地传达着我之所思。最后,我取得文综成绩245分、英语成绩145分,都是比较好的发挥。
意外是偶然的,但当意外发生,我们却无法阻拦。其实每个人的高考可能都会经历我们不知道的或大或小的意外,比如你们可能一直不知道的我的这些经历。但事实是,只要心态平稳,它们的影响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于这三天内爆发的意志力一定会战胜那一切。
简介
王若寒,屯溪一中2023届高三(1)班学生,班主任方玮老师,2023年高考黄山市文科第一名。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