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霸凌,防范电信诈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站在这里,既感到责任重大,也满怀关切。我们常说,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是成长的摇篮,但在这个充满阳光的地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阴影。近年来,校园霸凌和电信网络诈骗这两大问题,正悄然威胁着同学们的安全与健康成长。作为你们的“法治守护者”,我想和大家一起直面问题、学习防范、共同行动,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纯净、更加安全。
一、关于校园霸凌:拒绝沉默,勇敢发声。
1.校园霸凌的“真面目”。校园霸凌绝不仅仅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无论是语言侮辱、孤立排挤、身体伤害,还是网络上的恶意传播,只要行为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都属于霸凌。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霸凌行为轻则构成违纪,重则可能触犯刑法。例如,故意伤害、侮辱诽谤等行为,都可能让施暴者承担法律责任。
2.霸凌的危害:伤人亦害己。被霸凌的同学可能长期陷入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的困境,而施暴者也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近年来,因霸凌导致的自残、辍学甚至恶性报复事件屡见不鲜。请记住: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以暴制暴更会将矛盾推向深渊。
3.如何应对霸凌?如果你是受害者,请不要独自承受!因为你的沉默只会助长施暴者的气焰。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求助,请相信,老师、家长会保护你。如果你是旁观者,请不要冷漠!因为你的冷漠可能成为霸凌的“帮凶”。请勇敢站出来制止,或向老师报告。一句“住手”,一次举手之劳,就能传递温暖。
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警惕“看不见的黑手”。
同学们,你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游戏账号突然弹出“免费送皮肤”的链接;陌生号码谎称“家人出事急需转账”;社交平台出现“扫码领红包”的诱惑……这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陷阱,正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套路。据统计,2023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中,青少年受害者的比例高达30%!
1. 诈骗手段揭秘
• 游戏交易类诈骗:以低价充值、赠送装备为诱饵,诱导点击钓鱼链接,盗取账号或钱财。
• 冒充熟人类诈骗:盗用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社交账号,编造“紧急用钱”的谎言。
• 刷单返利类诈骗:宣称“动动手指赚零花钱”,实则骗取押金或诱导参与违法活动。
2. 防范口诀:“三不三要”
• 不轻信:陌生链接不点击,可疑信息不转账。
• 不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绝不告诉他人。
• 不贪心: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额回报背后往往是陷阱。
• 要核实:接到“紧急情况”电话,先通过官方渠道确认。
• 要报警:一旦发现被骗,立即保存证据并拨打110。
• 要学习:多关注反诈宣传,了解最新骗术,筑牢思想防线。
案例警示:某中学学生小王因轻信“明星粉丝群充值返利”的谎言,用家长手机转账2万元,最终血本无归。这样的教训告诉我们:诈骗离我们并不遥远,防范意识必须时刻在线!
三、共建平安校园:从“我”做起,从“心”出发。
同学们,法律是保护我们的铠甲,但真正的安全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一是要树立法治意识。遵守校规校纪,尊重他人权利,不做霸凌者,不当冷漠的旁观者。二是提升媒介素养。理性使用网络,不传播谣言,不参与网络暴力,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面对霸凌,请用法律捍卫尊严;面对诈骗,请用智慧守护安全。让我们携手同行,让校园成为一片没有恐惧、充满信任的净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