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教学工作简报
我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指引,紧扣 "稳中求进、先立后破" 工作主基调,深度融合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核心任务,依托新校区即将启用与校区合并契机,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抓牢教学常规,夯实育人基础
以 "流程闭环管理" 为抓手,提升相关处室工作效能,统筹推进教学各环节落地。通过定期的检查和巡查,加大推门听课力度,重点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还注重对教师教学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做好实训室日常管理。期中、期末考试。培优班管理,高考报名、志愿填报。组织春招班系列文体活动:篮球赛、羽毛球赛等。
二、深化教研教改,提升教学质效
开展 "新技术赋能课堂教学" 校级公开课观摩活动,实现 12 个专业 / 学科组全覆盖,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借力黄山市教育教学技能研修平台,3 个教学能力大赛作品和 2 个班主任大赛作品被推荐至省级,充分彰显教研创新活力。4月29日在分管副校长的带领下,教务处及部分学科骨干教师一行13人前往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考察学习,双方就对口高考、技能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度交流,为下步学校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
为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命题,学校在本部多功能厅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校本研修,邀请黄山学院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计算机博士沈来信教授带来主题为《DeepSeek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的讲座,帮助教师掌握DeepSeek在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并组织春招班语文、数学、英语、思政等学科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活动,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深度参与。
实施 "青蓝工程+区域联动" 师资培养策略,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夯实基础,骨干教师参与中职统编三科展评、四市语文联合教研活动等,形成多层次师资成长体系。其中张静远等三位教师获市级二、三等奖,汪嘉鹏等四位教师在区域教研中发挥引领作用,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双轨育人
职教活动周期间,围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美好安徽建设” 主题,开展国旗下讲话、职业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大赛校内选拔等系列活动,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构建 "校-市-省" 三级竞赛培养体系,我校师生代表参加 2025 年黄山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1 名学生参与 6 个个人赛项和 4 个团体赛项,28 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 4 个、二等奖 9 个、三等奖 6 个。
聚焦对口升学质量提升,通过考前动员、志愿填报个性化指导等精准服务,521 名参考学生中 518 人超过省控线 82 分,本科录取人数较上学期增加 4 人,升学率稳步提升,打造职业教育 "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 的双轨发展模式。
“光洋”“瑞兴”等校企合作定制班先后成班,组织春招班学生实地参观企业,实现"
招生即招工 "的培养模式创新。围绕" 深化产教融合 " 主题开展职教活动周,通过技能大赛校内选拔、职业教育政策宣传等系列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
2025年上半年虽然工作取得佳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学改革深度不足。新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广度有待拓展,部分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二是统筹效率有待提升。校区合并后师资调配、设备整合及校区管理模式需进一步优化,资源统筹效率有待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层次不高。定制班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训指导的深度不足。
新学年是炎培职业学校新校区启用的元年,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深化 "三教" 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 2025 版专业教学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体系,探索增设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推广“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
(二)强化校企协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与光洋、瑞兴等企业共建探索定制培养2.0模式,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合作。实施“双师型 ”教师培育工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选派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尽早实现" 双师型 "教师占比超 70%,打造高水平" 双师 " 教学团队。
(三)聚焦升学竞赛,提升职教品牌影响力
建立和优化“教考衔接”机制,加强升学信息分析与个性化指导,力争本科升学率新突破,持续拓宽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完善校级竞赛体系,加大训练设施投入,与高水平院校共建集训基地,在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实现突破,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优化管理机制,构建数字赋能新生态
依托新校区智慧校园系统,搭建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实训预约等全流程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建立 闭环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定期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皖公网安备341000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