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屯溪第五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黄山市屯溪第五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黄山市屯溪第五中学(以下简称屯溪五中)课程设置和实施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认真规范课程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全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1. 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 加强课程建设,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3. 优化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探讨符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三、课程设置
屯溪五中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门课程,每学年初由教导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设置安排表、制定总课程表,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其中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一)国家课程
根据教育部“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设置的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科技、劳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体育与健康包括体育、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课,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
(二)地方课程
地方性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根据黄山市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意见,将民族大团结内容列入地方课程,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路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各科教师共同开设《中华民族大团结》系列课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校本课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有关规定,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因地制宜,自主开发和实施学校校本课程。我校本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包含健康课程、兴趣课程和社团课程,如:幸福心理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素描、手工制作、合唱、围棋、经纬课堂、沧海学社、英语梦工坊、繁星阅读、思维训练、自然探索、播音主持、法律讲堂等。这些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学生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四、课程时间安排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道法 |
历史 |
物理 |
化学 |
地理 |
生物 |
艺术 |
体育与健康 |
信息科技 |
劳动 |
综合实践 |
地方课程 |
周 课 时 |
||||
音乐 |
美术 |
影视 |
体育 |
健康(校本课程) |
体育活动/班团队活动 |
|||||||||||||||
七 年级 |
6 |
5 |
4 |
2 |
2 |
|
|
2 |
3 |
1 |
1 |
|
3 |
1 |
1 |
1 |
1 |
1 |
1 |
35 |
八 年级 |
5 |
5 |
4 |
2 |
2 |
2 |
|
2 |
2 |
1 |
1 |
|
3 |
1 |
1 |
1 |
1 |
1 |
1 |
35 |
九 年级 |
6 |
5 |
4 |
2 |
2 |
3 |
3 |
|
|
|
|
2 |
3 |
2 |
1 |
|
1 |
1 |
|
35 |
其中,将体育活动课与班团队活动结合,健康课列为校本课程之一,其他校本课程在延时服务时开展。
为便于在体育活动课开展年级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将周二下午第三节统一安排为七年级体育活动课,周五下午第三节统一安排为八年级体育活动课。
除每天一节体育课外,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设置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上午大课间按学校安排进行定项活动,下午大课间学生自主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这样的设置更为人性化,使学生既能提升体育素养,又能在活动中自由发展、快乐成长,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
(二)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优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及管理机制,确保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科技、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学校要在落实好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积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四)尊重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要互尊互信、理解宽容,实现教学相长。
(六)改进教学手段,建立课程资源库。教师要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课程评价
(一)加强学校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建设
在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探索和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课程内容,改进学校管理,形成课程不断改进的机制。
(二)加强对课程实施主体的考核和评价
1. 教师考核: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实行“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实效,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继续修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考核办法,促进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2. 学生评价: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多元化评价,形成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1)评价方向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关注学生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
(2)评价时机多元化。评价不仅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进行过程性评价,要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活动记录、项目作业等的评价功能。
(3)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仅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更是多元主体的评价,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进行有机结合。
(4)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形式包括体态语言、书面测试、开放性考查(如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
七、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明确分工
确立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四级教研网络,共设6个教研组,27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导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年级组监督反馈。
1. 校长与分管教学副校长:根据校情规划学校三类课程总体的建设方案,从理念上引领、指导三类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及时指出改进方向,确定每学期课程工作重点,并指导课程教学部门开展工作。
2. 教导处主任与分管教研的副主任:对学校制定的各类课程方案提出建议,具体安排、部署学校三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实三类课程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工作;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
3. 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随时了解本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现状,组织组员参与学校课程校本化,三类课程开发工作,并能定期确定研究主题,组织好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引领组员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三类课程的教学。
4. 年级组长:随时关注本年级三类课程的实施和落实情况,并及时向教导处反馈教学质量情况。
(二)完善课程管理,保障三类课程顺利高效地落实和推进
1. 完善国家课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性课程的实施,抓好教学的“五环节”,完善听评课制度,有效保证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2. 完善地方课程的管理。对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组织、考核等进行研究和指导,并定期调查,反馈实施情况,从而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
3. 完善校本课程的管理。教导处和团委要指导和审核开课课程,对于兴趣课程和社团要在招生、实施、评价等方面予以指导,做好过程管理,并对兴趣课程及社团活动中的成功案例加以总结和推广,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的课程文化。
(三)师资保障
1.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包括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学科知识拓展等方面的培训。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和示范教学,让教师们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以“请进来,走出去”、老带新、开展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操守。
3.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设立各类教学奖项和荣誉称号,表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需求,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4. 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包括教育类书籍、期刊和教学参考资料,并建立教学资源库,供教师共享使用。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时间,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4. 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调动社会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初中课程建设的实施。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课程实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