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在教与不教之间找寻平衡
——评董萍副校长的《未选择的路》课例
众所周知,现代诗难教,外国现代诗更难教,因为诗歌解读的多义性,因为文化背景与审美习惯的差异。然而,在《未选择的路》一课教学中,杭州十中董萍副校长却能以简驭繁,以清新灵动的课堂诠释了现代诗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合理策略,我从中真切感受到两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和语文名师的课改艺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以下略谈两点浅见。
一、善于取舍,教学内容体现萃取整合的意识
教学是选择的艺术,弱水三千也只取一瓢饮。成熟的语文老师不会面面俱到,样样都教。《未选择的路》的教学点可以有若干方面,四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有可以挖掘之处,传统的教法是引领学生品味涵咏字词,感受诗情与哲理。这样做容易变成满堂灌,学生自我领悟和发挥创造的空间就少了。课堂选点要整合,要留白。董校长大胆舍弃传统教法,从反复美读到畅谈好句,从选词写诗到展示比较,教学高屋建瓴,纵览全局,没有将诗歌肢解,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让学生意会,让学生言传,这样的大智慧正是课改意识的一个体现。正如德国教育家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观唤醒。
二、方法精巧,教学对话呈现精彩互动的效果
一堂课听下来,整体感觉董校长是一位真正的课堂导师,她将课堂大胆地交还给学生,自己只是对话中的首席,一点点牵引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由此,充分开展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和讨论中默默领会字词句篇。教师凭着对文本特征和自读课文的敏锐、深刻理解,精心设计读写环节,有品读,有情境读,有自由写诗,有比较鉴赏,以读贯穿,以读带动,学生在读中说、读中悟、读中写,彼此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既全程参与了课堂,也获得了读诗写诗的自信,学生创造诗歌的诗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商榷之处有两点:其一,诗歌可以有不教的地方,也有可教的地方。可教的地方在于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点,学生不懂的地方正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自读后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呢?其二,外国现代诗教学如何打破中西文化审美的阻隔,提供有效的阅读支架,为将来的大单元学习、整本书阅读张本呢?以上是我的思考,请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