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贵在真实

——参加“黄山·杭州”教育融合暨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交流研讨活动有感

发布日期:2021-04-25 17:46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程杨木工作室 祁门二中 谢惠茵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4月19日,黄山市中学语文程杨木名师工作室与浙江省孔晓玲特级教师工作室在杭州第十中学联合开展“黄山·杭州”教育融合暨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交流研讨活动。作为工作室成员,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观摩董萍老师的示范课《未选择的路》。

得知此次观摩的是诗歌《未选择的路》,我不禁暗自欢喜。诗歌是我喜欢的体裁,《未选择的路》更是我喜欢的一首诗。因此,听课前我把这首诗又仔细地读了几遍,然后看了看单元提示。我想,如果是我上这首诗,我该怎么上呢?董萍老师又将如何引导孩子们阅读此诗呢?

示范课即将开始。我走进录播室,看到彩色的课桌被拼成了四组,每组课桌上都摆着一张16K大小的粉红色的纸和一支记号笔。我煞是纳闷,这是干嘛的?这堂课会怎么上呢?

开始上课了。董萍老师先屏显顾城的诗歌《远和近》,让学生在括号内补词填空。董老师用经典激趣,开场不凡,我在心里不禁赞叹。

接下来,董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落叶”创作一首小诗,题目自拟,5分钟。然后是学生齐诵《未选择的路》,再是配乐齐诵,配图齐诵,诵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紧接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典引路。小组合作,请以本诗为例,谈谈怎样的诗是一首好诗。要求:每组拟写2-3条评价依据,每条字数不超过20字。根据拟定的评价依据,修改小组初创的小诗。展示环节:每个小组1个代表上台讲述评价依据,然后和其他成员有感情地齐诵原创诗歌,并把所写诗歌粘贴在黑板上。最后,教师小结好诗的标准,并布置作业。

董萍老师的这节示范课,让我大开眼界。开放创新的理念,新颖独到的设计,一扫传统课堂的狭窄闭塞。读诗,写诗,评诗,以写促读,整节课浸润在曼妙的音乐里,有诗有歌。如果没有来杭州十中,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语文课也可以是这样的。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真的太窄,太死。

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咂舌,创作的诗歌凝练优美。请看其中一首《落叶》:

秋天的叶落下

秋天的月升起

叶看着月下树梢

月望着树下落叶

纵观整堂课,完整流畅,独具一格,但也并非没有瑕疵。孩子们和老师都反复强调好诗的标准有:韵律美,语言美,意象美,富有哲理。然而,忽视了一点——真情实感。

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抒情要真实、自然。如果不是真情,再美的辞藻都毫无意义。当董老师让孩子们创作诗歌的时候,我想,如果让我以“落叶”为题写一首诗,我该怎么写呢?我闭上眼,在脑子里搜寻有关落叶的最深刻的记忆。我找到了两份回忆:一是我在乡村学校时,曾漫步于校园东边的梧桐树下,看落叶飘飞;二是在小镇任教时,骑自行车上街买菜,一枚残叶飘落下来,我伸手去接。我当即决定以第二幅场景写一首诗——《一枚残叶》:

江南的乡间公路上

一位女子骑着单车   哼着歌儿

长发和车铃声在风里飞扬

 

路旁的梧桐树上

一枚旧年的残叶飘落下来

她伸出手儿去接

带着满怀的期待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当下的作文教学。不少老师教学生如何选材新,如何立意高,如何构思巧,如何语言美,却忽略了作文的本质。作文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