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让位学生,让生命精彩绽放
——刍议杭州十中观摩所拾
恰逢良辰美景,幸会赏心乐事。2021年4月19日,有幸跟随黄山市程杨木名师工作室的一批成员来到了杭州十中,开启了我的首次“融杭”学习之旅。这所皕年老校,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承载了教育的辉煌,让我在敬畏感喟之余,更加感受到了教育的神圣崇高,感受到了作为教育人的使命之重。
在杭州十中几位领导的带领参观和简单介绍之后,我们便步入正题,观摩浙江省杭州十中副校长董萍老师,为我们送上的一堂好课、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未选择的路》。
听罢董老师的课着实吃惊,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她的教学设计几乎颠覆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我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听课的过程中,始终盘旋在我脑海里的两个问题是:“课能这么上吗?”“她为什么要这么上?”从课后的交流看来,大家点赞不已、肯定有加。在这里,我也谈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这是一堂开放的语文课,董老师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课堂成了孩子们进行语文学习的阵地,课堂始终是生成的,教师几乎没有预设,没有“干预”,没有限制。这毋庸置疑体现了董老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彻底改变。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落后了不少。反思自己和身边的语文人的教学,我们难道不是仍然固执地扮演着“传统教学”的“卫士”的角色吗?我们还是一味地在传授,学生还是一味地在“昏昏欲睡”地听;我们还是如“中国式父母”一样的放不下,学生还是如“巨婴”一样的不能自立自强。这样,又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又如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除了课堂的开放性以外,教学的内容和使用的“教材”也是开放式的,灵活,不拘一格,不限一本或一篇的。这堂课,董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合理地应用在了不同的教学环节。走上来,用了顾城的一首经典小诗《远和近》来激趣,效果甚好,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爆发;接下来,课本资源呈现;然后又“由内到外”,呈现多首诗歌,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当然,最好的课程资源就是最后孩子们用集体的智慧创作出来的诗歌。这也吻合了温儒敏所建议的“1+X”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最好的阅读是往外延伸”这一教学思想。通过这么多的课程资源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在本节课上无疑是收获颇丰的。
在这样的一堂课上,学生几乎始终是“动着的”“活着的”,而且是“乐着的”。这堂课语文味很浓,夯实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了了学生对现代诗歌赏析、评价能力,以及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样的一堂课上,教师几乎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教得轻松自在,教也不教。正如该校校长陈积粮所说的那样,董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让位学生”,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型。
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这堂课有点遗憾,那么便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得不够明显。如果董老师能在学生阐述评价一首好诗的依据这一环节,顺势引导学生赏析一下《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诗情和诗理,也参与到学生的创作中来,指导学生或者和学生一起以“落叶”为对象创作一首诗歌,这样这节语文课就更为精彩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养心。”感谢杭州十中,感谢董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堂好课,让我受益匪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