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杭州
四月下杭州,车窗外,一片姹紫嫣红。粉的、红的、橙的月季鲜妍明媚,看得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翌日清晨,橙色的阳光洒满古城。我们一行十几个来自小城的男女,扫码,推出单车,骑行在西湖大道上。笑声、车铃声在微风里飞扬,我们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回到了青春岁月。虽然我们的容颜不再年轻,但我们的背影依旧靓丽。红灯!我们十几辆车盘踞在斑马线上,也蔚为壮观,引来些许的目光。
“前面就是西湖了!”向路的尽头望去,似有一种烟波浩渺之感。看见西湖的那一刻,仍是怦然心动。西湖,谁看得厌呢?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谈论着《钱塘湖春行》里的“孤山寺”“贾亭”“白沙堤”,谈论着张岱的“湖心亭”。今日的西湖,水波微漾,泛着画舫、木舟,四面杨柳堆烟,帘幕重重。好想泛舟西湖,奈何行程匆匆。
我们走过白堤,走过平湖秋月,来到苏小小墓。第一次知道苏小小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里,其中有一句话令我不甚明白因而印象深刻,“死,是她最好的结局。”不知道墓中是否是那位年轻的姑娘?
杭州的梧桐也是绝美的。粗壮的梧桐一排排,在路的两旁。梧桐常在诗词里出现,因而它给古城平添了诗意与绿色。我想,杭州假若没有这些梧桐,一定会逊色许多。
在有着两百一十五年历史之久的杭州十中,我们了解到这里名人辈出,诗人戴望舒、刘大白是我所喜欢的,原来戴望舒的《雨巷》是在这儿写的。
董萍老师所授诗歌《未选择的路》,让我大开眼界。开放创新的理念,新颖独到的设计,一扫传统课堂的狭窄闭塞。读诗,写诗,评诗,以写促读,整节课浸润在曼妙的音乐里,有诗有歌。如果没有来杭州十中,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语文课也可以是这样的。
返程路上,我们谈语文,聊家常,欢声笑语在车内蔓延着。不知不觉中我们回到了那个又爱又恨的十八线小县城——祁门。
四月下杭州,收获了诗情与画意,收获了温情与快乐。
四月下杭州,开阔了眼界,优美了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