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行见众生

发布日期:2021-05-07 15:49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程杨木工作室 祁门二中 胡小凤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王君

    

在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里,我们祁门二中几位语文老师和程杨木名师工作室成员一道,以融杭的名义去杭州十中赴一场诗歌宴会,实属幸哉!在接到通知时,我就开始脑补:一节音译过来的小诗《未选择的路》,这位老师会怎么上?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起比读,抑或是不同译文必读,又或许会采用名师的曾用过的诗歌联读法?就在这样断断续续的揣度中,董萍老师的诗歌教学课堂拉开了帷幕。屏息凝神。

 

引:经典激趣

    PPT上出现的是顾城的经典小诗《远和近》,董老师别出心裁的是挖了两个空。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   )时很近。

 董老师让学生填上自己喜欢的词,让小诗完整。学生们说出了树、自己、作业、月和他(她)等字眼。董老师这是在有意识地启动学生的思维火车,学生可以任性表达,觉得写诗也没那么不可接近。我们以为董老师会评点一二,比如月相对有诗意些之类的评价,不料她只是笑着问,你们想知道顾城是怎么写的吗,随即公布了顾城的答案。也对,这只是经典激趣,不是解读顾城的诗,多说无益。课堂语言惜字如金也是老师的一门必修课。且往下看——

 

起:写诗悟其情

四张落叶PPT呈现在大家眼前。这又是做甚?《未选择的路》啥时候开赏呦!果然观摩课都是不走寻常路,喜欢剑走偏锋。我再定睛一看要求吓一跳:小组合作,用落叶创作一首小诗,题目自拟(5分钟)。听课的老师已经在嘀咕了,诗歌教学都没开始呢,就开始写了!况且小组合作的形式是不是陈旧了些,好像已经是公开课上不被喜欢的孩子,几乎成了弃儿,况且还是诗歌创作,这理应是个体性极强的思维活动。但,孩子们已经进入了创作讨论的情境里了。讨论得还有模有样的,在离我最近的6人小组里,开始还只有两个女孩最为积极,手舞足蹈,小嘴巴一直在说个不停,渐渐地另外两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也加入构思诗歌的讨论中。董老师穿梭在同学们中间,时而伸颈侧目,时而笑而不语。渐渐地,各小组似乎都在一张大纸上完成了小诗创作。

余映潮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学便顿然失色。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美妙的作用。但董老师在《未选择的路》还未谋面,就开始让学生!着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董老师借助顾城的小诗让学生先感性认知诗歌,然后讨论、合作写诗,学生自然体悟进入诗歌领域,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课堂之起,似乎有点冒险。万一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能写出像样的诗句,岂不是尴尬?但细品,这看似颠倒常规的创意思维训练,实则还是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中发展和提升着学生的思维。的美妙作用在董老师这里被运用得有心无痕,棋高一着。

真是在逆风中而行的董老师!

我们翘首以待同学们的大作问世。但董老师又设置悬念了。直接进入经典诵读

 

承:读评晓义理

董老师让学生开始读《未选择的路》,直到此时课堂和课题才有了直接联系。语文课堂从来不会少了诵读,无诵读不语文嘛。第一遍:齐诵;第二遍:配乐齐诵;第三遍:配乐配图齐诵。三遍过后,董老师提问如何理解这首诗,任选一小节阐述。有学生选第四节,这自然界的路犹如人生之路,一旦选择无法回头;有的选第二节,当我们在岔路口时,会根据路口的特点选择道路。两个学生简短的赏析之后,董老师依然沿用她课堂语言吝啬的特点,未做任何评价,直接进入诗歌讨论环节,在前面写下落叶诗歌的纸上继续写小组对《未选择的路》的赏析,包括诗歌形式特点、语言特色等。讨论的结果依旧是暂且按下不表,任凭底下老师的诧异不解,董老师那是一个风淡云轻,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课堂重心由关注诗歌本身转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用什么形式表达。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董老师在这诗歌分析难点教学上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歌,在读中体悟诗歌特点。这和写诗一样都是学生的再创造劳动,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为自己和学生提供幸福的可能,但学生是否能表达出来呢?看董老师表情,那是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转:荐读味诗韵

董老师仍旧不揭晓同学们的思维表达的成果。紧接着为学生推荐了《飞》《感觉》《傍晚》《初》《渡》等经典小诗,请同学们自我品味之后说说这些诗歌的特点。这里任意选了两首。

 

在温柔而华丽的天空

云的想象

瓦蓝

狂风已经充满河上的帆

生命的鸥鸟

一次蓝色的旅行

 

                      沿着血管找到心脏

                      顺着河流回到家乡

 

在学生品出含蓄点题”“格式不固定”“色彩丰富等特点之后,董老师此时总算是口吐金言,提醒学生们诗歌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诗歌需要丰富联想力和想象力。 此时的三言两语不是率性而为,它既是诗歌体裁的知识补充,我想也是对同学们即将展示的诗歌的点评。如何用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董老师的课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就单单是找到这些小诗就可见一斑。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也是说,如何用好就是老师的思维能力的体现。若说董老师对《未选择的路》的利用是在做减法,这里就是在为教材做加法。

加减之中体现了董老师是一个尽心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即为学生成长殚精竭虑,同时又是智慧而自信的教师。此刻感觉此课有点意思。 

合:展诗惊四座

临近尾声,董老师总算要解决前面两个悬而未决的疑团了。小组依次上台展示他们的创作和赏析成果。

                          

秋天的落叶落下

秋天的月升起

叶看着月下树梢

月望着树下落叶

(是不是有点小顾城的风范,有点朦胧而忧伤的韵味。)

 

叶生于春

    茂于长夏,落于暮秋

化于红泥。

    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悠悠难料?

(简短的语音写出叶子四季一生,一生四季,小诗整体看似平淡,结尾却有奇崛之味。)

 

九月落叶

  九月的风将你染红

    又将你送到我的脚边

才发觉已入深秋

勾起无限的回忆

(一片红叶挑起了对往日时光里的人和事的回忆,不能不说他们已经在诗歌里融入了情。)

……    

如此短的时间,每组学生不仅合作创作出了诗歌,而且有那么点意思,真是震惊四座。在座老师的不由自主地把掌声送给这些还是一脸稚气的孩子。当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压轴戏果然是该此时出场。此前的疑云和担忧全然散去。学生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朗读中体悟总结出诗歌具有韵律美、富有哲思;要有主题思想,起承转合;文辞优美,能带人进入美好的画面,富有真情实感 ”等等的成果,虽然课前可能查找了资料或者本身就已经有了些许诗歌题材的知识储备,但相信本节课上的学习已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化到思想里了。学习已经发生。

 

结:布置作业

玩转诗歌(二选一)

1.配图配乐诵读,以小视频的形式分享在班级群里。

2.情景剧歌曲在主题班会上展示。

这作业依然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难度不小。只是可惜我们看不到这一定精彩的画面。

评课时,有的老师认为真情实感似乎有点缺失,有的老师认为诗歌是孤独的创作,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太少……诚如是,董老师可以在学生点评《未选择的路》之后适时加入自己对此诗的理解或喜欢的理由,以求见出自己,然后见众生。但正如于漪所说,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只要我们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玩转课堂一定是学生所喜爱的,学生也一定能学有所成。因为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董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从让学生填诗这个最近发展区开始,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教学,再通过积极带领学生自我合作,进行诗歌创作。起承转合之间,同学们经过紧张又快乐的创造,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乌申斯基早就提出不是教,而是帮助学在董老师的无招胜有招的巧妙设计和引导下,本堂课学生忙得热火朝天,忙中创作,忙中总结,忙中成长。或许我们敢于放手,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就会达到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的效果。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但我们可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出最大的心理空间。尽量使课堂有不可预知性、可发展性,一如董老师的课堂——一堂生成、成长的课堂。

四月的末梢,杭州月季依然灼灼其华。生命都在酝酿着朦胧的诗韵。生命在此刻闪耀,有时不需要任何言语,一切都是那样刚刚好。犹如月季虽有刺,但刺上的花却是那样娇艳欲滴,惹人喜爱。用文学涵养诗性,用诗性滋养灵性。文字让岁月不再蒙尘,让生命有光。细品此课,才发现本课内容高于技巧,材料本身就是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媒介。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课堂也是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只是基础,我们要发展的是学生的思维,这才足以引领学生领悟和发展,发现课本上没有明确给出的美。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空间,他们的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度就会增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会出现众声喧哗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本来模样,这就是最美的风景。各美其美,最终美美与共。课堂上有个孤独的男孩,似乎他融不进小组创作诗歌中去,当他和组员一起上台朗读小组成果时,他的眼睛也是有光的。生活有诗相伴,课堂亦如诗一样驻在同学们的心田。老师去复制名师的教学思路,或许能水到渠成地收获听课老师的一片赞许,但终究找不到创意的快乐。正像《未选择的路》中所说的那样,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董老师终究选择了一条成为自己的路,虽然可能漫长、艰险而孤独,却终究散发出恒久而独特的芳香。

在逆风中,董老师行走着,而众生已见。

细品此课,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