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远的我们”
——写在“程杨木名师工作室”的尾声
我们总在生活中感慨,人与人很难走近,也很难走远。近是心灵的亲近,远是岁月的久远。其实,不须求近,亦可走远。
初识程杨木老师,还是在2007年的秋天,教科院安排我去祁门二中送教下乡,执教了一堂《落日的幻觉》。惭愧的是,那时的课,那时的程老师,还有那时祁门二中的很多老师,在我的心里都只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而印象里最鲜明的却是一路上那一树树火红的柿子和我们一声声喜悦的欢呼,最大的遗憾似乎也不是课堂的诸多不完美,而是为什么当时没有停车摘一个柿子来尝尝呢?若真如此,我敢说那味道,不论是糥糥的甜,还是涩涩的酸,到现在一定还在我的唇齿间徘徊。
几年以后,感谢语文教研员王玲老师的引荐,我以一种敬畏的心情加入了“程杨木名师工作室”,这以后,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偷用凌青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原想遇见最好的自己,却遇见了更好的你们。”这里的人和事,在我的生命中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
工作室这些老师中,与程杨木老师的接触当然是最多的。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他需要和每一位成员沟通,与他的每一次接触,无论是公开场合下听他的课还是讲座,抑或是私下里我们因为某一次活动的前后交流,都使我越来越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博学毋庸置疑,最可贵的是他的勤奋严谨。果然应了那句话:“不怕别人比你优秀,就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勤奋。”他不辍笔耕,我没有刻意统计过,但总能看见听见他的某某论文发表了,某某讲座举办成功了类似的消息。他严于律己,却又宽以待人,无论资历、年龄还是成就,他都是远高于我们,但他与你交流时你无时无刻不能感觉到他的热情与谦逊。这两年,因为孩子上高中要陪读,我鲜少参加活动,但程老师从未有过微辞,而是给予了最大程度的理解,而且非常关心我们取得的一点点小小的成绩。在工作室里,我相信我绝不是与程老师走得特别近的一个,但他的温暖却连不近的我也时时感受得到。真的,他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人。
其实,很多人无须走得太近,但他们的光彩亦可使远远的你注目。谢惠茵老师是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她发自内心的赞扬总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纯真与烂漫无关乎年龄,而历经生活之后还能保存这份“纯”可谓弥足珍贵。如果不是这个工作室,我和区县的很多语文老师可能一生都不会有交集,知性大气的姜玉燕老师、美丽优雅的叶志凤老师,幽默爽朗的胡锴权老师、成熟稳重的郑健老师、才华横溢的王芳杰老师,我似乎从没有和他们走得很近,就是同在屯溪的毕蕾、雅红,因为在不同的学校,我们平时的接触都不会太多。但现在我都觉得也许我们走得很远。哪怕没有名师工作室,我们曾经那些温暖快乐的记忆都在,而这些,也许可以伴我们走得很远。
活得久了,在对自身竞争力的打造和维护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给自己的内心穿上了甲胄,人与人便难走得很近。生活中常常是平淡的君子之交,但是,只要有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一句话鲜活起来,那么,走远又有什么难以实现的呢?
我,在屯溪,来了,请联系,哪怕很远的以后。
20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