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亦多“磨”
——《圆锥的认识》磨课小记
二月下旬,接到上级的录课任务,我心里是有些激动的,能够为抗击疫情做一点事,出一份力,十分的光荣;但又是忐忑的,毕竟是全省播放的课程,不容有失,内心倍感压力。
接到任务之初,我以为每位老师均为一课时的录课任务,待市教科院通报录制课题才知道录课任务有三节,顿时压力倍增。我被安排执教六年级的课程,分别是第三周《圆锥的认识》和第四周《圆锥的体积》及《整理和复习》。《圆锥的认识》是我要录制的第一节课,攻下它我就能找到录课的经验和感觉,剩下的两节课自然就容易些。
备 课
在学习《圆锥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并结束了本单元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对于线上课程,不管安排的是什么内容,我觉得一定要有单元整体设计的意识,做到瞻前顾后,找准学生学习发生的基础点,才能长出生长点。所以,我与同时执教本单元的王蓓老师和王启武老师提前进行了交流,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与连贯,亦算是一个小型的集体备课。
涉及图形的认识,都是起始课,圆锥的认识从教材内容来看并不难,我该如何就这点知识上满20分钟?这节课又该抓住什么作为教学的核心呢?在查阅大量资料、认真研读《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与学校同事及录课组的老师们交流了我的想法和困惑,大家一致认为要以培养“空间观念”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
可是,又把我难住了,空间观念的培养本身就不容易,守在电视机前的孩子们,缺少实物的观察与操作,缺少现场指导,缺少互动交流,怎样才能达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呢?再者,录播课和我们常见的课堂不同,我属于“现场发挥型”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的呈现来调整我的教学语言和预设,就这样一个人对着镜头讲课,着实觉得好尴尬,不适合我的教学风格。
怎么办?我一时也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带着问题走一步想一步,边走边看。但不管怎样,我不能干巴巴地“讲授”,在20分钟内,一定要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立足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尽量让我的课堂发挥出实效。
有了自己的思路,接下来就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教学设计是个初稿,有了思路写起来自然简单些,可制作课件是个大工程,得费不少功夫。《圆锥的认识》是有关图形的内容,为让整堂课的内容更加丰满,我增加了剪一剪、转一转、切一切等数学活动,制作这样的课件,特别麻烦。
第一个难点:将圆柱的上底面不断缩小直至圆心,使其成为一个圆锥。若熟悉动画制作老师,要制作一个这样一个素材是很轻松的事,可苦于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只能用PPT来完成。为了呈现这一动画效果,我将11个图形进行叠加,添加了43个动画效果,只为那一秒的动画演示,帮助孩子链接旧知与新。
第二个难点:动态演示直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圆锥的过程。设计这一环节,我认为通过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再进行动态演示圆锥的形成,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很有帮助。想法是好的,但想要呈现这一效果实属不易,这一素材的制作是整个课件最费时费力的一环。得益与同事的帮助,借助几何画板,超级录屏等软件成功完成了这一环节的制作,呈现出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个是演示如何测量圆锥的高,难点在于测量时需要在底面和顶部加一块木板,再拿尺子去测量。困难的地方在于设置动作路径时,用鼠标拖动容易产生偏差,影响规范测量,所以也只能一点点地调整。制作演示圆锥切面这一动画更是绞尽脑汁。
课件中我还借助视频插入的方式,让孩子直观感知圆锥的特征及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研 磨
3月3日,市教科院高娟娟老师和区教研室汪永铭主任组织了一批同行和学科专家,在市实验小学进行了第一次试讲。我惴惴不安地走上了讲台,这可能是我有史以来准备最不充分、心里最没底的一次试讲。
结束之后,大家针对我的试讲,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安排、习题设计、课堂总结、课件制作、教学用语等各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大家认为,我的思路没有问题,从实物中抽取出几何图形,研究圆锥的基本特征,再到研究圆锥的形成,圆锥的截面,抓住了“空间观念”培养这根主线,但是具体环节安排上有些不足,设计需要调整,比如设计的“摸一摸”环节,坐在电视机前的学生,由于无法提前准备圆锥形物体,就很难做到。
先期录课的小伙伴们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无法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可以提前录制一些学生操作、学习的小视频,录制学生交流分享的语音插入课件中,让电视机前的孩子也有课堂学习的代入感,这样来得更直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这样也活跃了气氛,课题呈现的方式也更丰富。
带着大家的建议,我对设计进行了调整:删去了不必要的“滚一滚”、“摸一摸”等环节,练习题的呈现顺序也做了改变。课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每幅图都进行了检查,能用书上的原话就一定用书上的原话。
经过再次试讲,终于可以定稿了!在高老师的建议下,我将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写成了“教学脚本”,确保录课顺利。
录 课
3月7日下午,我在江南实验小学的录播教室进行了第一次录课,总体还算顺利。录课结束,我第一时间对课进行剪辑,经过几小时奋战,视频初稿形成,心里有种满满的成就感。我连夜将录课视频发给教研员和群里的小伙伴们,请他们帮助“找找茬”,伙伴们一个个火眼金睛,给我提出了几处需要修改的细节,建议可以补录。其实,因这段时间连日熬夜,精神状态不太好,嗓子干涩,声音也不够亮。再加上录课匆忙,服装搭配不够合理,视频呈现效果确实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3月8日,我决定重新录制。本来想着第二遍录制会熟练一些,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不在状态,课件播放也不太顺利,磕磕绊绊地录完,我自己都不忍心回看视频,决定重新再录。
因为录课的人比较多,我只能见缝插针。趁着大家吃午饭的时间,我一个人走进录播教室,反锁好录播室的大门,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偌大的一个录播室,就成了我一个人的舞台,想象着下面坐着我六(4)班的42个孩子,我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这遍下来,感觉还不错。
视频后期剪辑、制作完成后,我将视频发送给高老师,齐老师,汪老师,发送至录课群,发送给龙山实验小学的同事们,一起帮助审核,查找错误。在大家的帮助下,视频于3月9日成功上传,只待过审。等待审核的过程也是痛苦的,若视频被打回,就得重新录制,之前吃得苦就要完完整整的再来一遍,想着都是一种煎熬,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3月10日上午,齐老师发信息告知我,课还不错,肯定能过,让我安心准备后面两节课,得知此消息,我万分欣喜,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第四周录制的两节课《圆锥的体积》及《整理和复习》,虽说过程一样煎熬,但结果都很圆满。
感 悟
此次录课,经历是难忘的,历练是痛苦的,收获是满满的。在这次录课中,一路锻炼、一路经历,一路感受自身的不足,依靠着团队的力量,不断在进步。感谢教科院高老师,感谢教研室汪主任,感谢齐老师,感谢帮助我的小伙伴们,感谢六(4)班的孩子们!
好事需要多磨,课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