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选择与职业规划

发布日期:2019-06-03 09:52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休宁中学胡宝权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国家大力推行新高考改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7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顺利启动。2019年4月,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最后一批省份启动改革。本次高考改革,国务院只发布了实施意见,教育部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而是要求各省各自制订实施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稳妥应对,从而避免折腾,少走弯路。

一、新高考之变——“3+1+2

2017年启动改革的京、津、鲁、琼4省市,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改革《实施方案》,全部采取“3+3”即学业等级考试实行“6选3”的方案,“6选3”有20个可供选择的科目组合,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空间,但也给学生选科和学校教学管理增加了困难。 2018年启动改革的苏闽粤湘鄂冀辽渝8省市,于今年4月23日公布全都采用“3+1+2”方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各150分;

  “1”,指考生在“物理”“历史”两个学科中必选一科,每门科目120分;

  “2”,指在物理、历史之外的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各计90分。总分750分。选考科目组合也由原来的20个减少为12个,具体组合如下图:

                                                                                                  

二、新高考之魂——“选择”

新高考带来的变化是什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刘鸣放指出,新高考的核心词是“选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创新研究室主任苏红则表示,“选择性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生涯教育是高考改革落地的关键。从国家、高校、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多管齐下保障选择性。”回顾我国历次高考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高考改革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改革。面对新的改变,重视中学教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中小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择己所好,择己所长,择己所适,择世所需四个要点,选择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生涯规划。现提供一些具体数据供学生生涯规划参考:

六选三各学科组合可选报专业的比例表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其实笔者在工作生涯中发现,对于志愿填报,高三的学生、家长、老师都面临很多困惑和烦恼,更何况高一的学生。故试着推荐几点意见供参考:

      (1)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

      (2)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理想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内驱力。如果有坚定的理想与兴趣爱好,一定是选科的重要参考。

      (3)重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考虑专业倾向:面对新高考选科的新形势,必须重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对高校的相关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进行介绍,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和家长作出选择。按目标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来选;或根据专业覆盖面积,选择路径较宽的学科。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划,考生一定要综合权衡学科难度和专业选择,不要选择“非常讨厌”的科目即可。

 总之,新高考改革从未停下脚步,它带来了观念转变、取消文理、生涯规划、志愿突出专业、自主选课、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招生等7个方面的改变,改革中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我们相信一定会越改越好。笔者本人判断是:2019新高考“3+1+2”模式必成趋势,安徽省高考改革应也是这种模式,故试着谈一点点小的认识,与各位同仁做一交流,不足之处,还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