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特点 启示——统编三科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小结
2020年普通高中统编三科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采取网络培训的形式,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要求严格,不仅设置有签到、签退程序,而且还可以在问答区发言,与授课专家互动。这次培训,因为高考填报志愿和中考招生的忙碌,少数学校并未按规定严格组织,而是要求各自在家收看视频。尽管市教科院要求各校教研组教师要认真收看,但要坚持三天,做到潜心听课,认真参训,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还是有点难度的。
开幕式我没有仔细听,那些教材编写、总主编人员、教材专家委员会,批准之类,这些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非必要了解。
张海鹏教授和徐蓝教授讲述时,我翻了新教材和旧教材,找寻其内容结构和体例设计上的区别。发现《中外历史纲要》没有设置《前言》,后来的附录部分增加了中国古代朝代表,大事年表旧教材是中外对比的,现在是中外分开的,旧教材中的《重要词汇译名对照表》也省略了。至于历史教材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着主流价值观,代表着政治方向和学术理论方向,每个单元教学都有其必须达到的目的,所以说了解教材结论形成信念很重要;备课时,要熟悉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组织教学时,要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掌握课程要旨;要围绕教科书进行教学,不要随便增加学生负担;要引导学生分析,注意理解,完成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分析和解释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历史现象。
新教材培训第二天,李帆教授的培训很有意思,有一些学术新成果的引入,颠覆传统认知。如“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删除了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修改为汪精卫集团“分工”……
晏绍祥教授的讲座备受欢迎,评论颇佳,大家表示很受启发。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学老师对于世界古代史知识了解相对匮乏,相对鄙陋造成的。因为知道的少,接触不多,所以觉得新鲜。当然,专家的总体构想和教学设计非常好,讲的也很好,抽丝剥茧地娓娓道来,这是根本。
於以传教授讲的《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实施建议,在核心素养的目标化分解上,提出分类、分层、分解,几个角度都很有见地,在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重要方法、基本路径、从分析具化视角、结构综合视角看选材与设问,如何做到学有方法、教有中心、追求实效,这个专家讲的真的太好了!
至于四堂说课,大家评价不一。我想提的是第一天的说课,由重庆的冯瑛老师讲解,重庆应该尚未使用新教材,不知道这节课冯老师到底是怎么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冯老师的说课拖堂了15分钟,全国性讲座培训,不宜。一个教学设计是否精彩,是否出彩,最关键的是必须经得起课堂上的检验,不应该是说课,必须是上课后,然后才有资格谈思考和设计,才有资格谈上过的这节课的教训。说课若不能如期完成,那么展示上课,是不是时间也会不够呢?展示出来,会不会是一种满堂灌的感觉呢?其实,三天的培训,完全可以由先行示范区的六个省,出来展示几节课,几节具体讲解示范的课,而不是说课的形式,毕竟,说课与上课的具体实践操作是不一样的,如何在40分钟之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的。我想,这样应该会更受老师们的欢迎,也正是一线教师们最需要培训的内容。
三天培训,大约了解了《中外历史纲要》,了解了此套教材的优点:以时间为序,通史体例,先阐述某朝代重大历史事件,再分述本朝政治经济文化,突出政治史部分;中外历史分两册,大事年表也是分开的;古今并重,各五个单元,非详今略古;注重史实,不尚空谈;论从史出,引用注明出处;紧跟学术动态,海洋和边疆意识有所体现,图文结合等。这些,有助于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
此外,新教材因为内容丰富和跨度太大,知识点很细,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将是很大的挑战,对于教师的知识面要求很高,许多老师的知识储备不一定就能带得动,很多高中老师不一定能够游刃有余地教下来,上课,是不是会变成读教材,很难说。阅读理解式的高考和史实化的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怎么协调,高中历史教师的阅读如何拓展,将是接下来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不断地理解领悟专家们的理念、实施建议,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