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新教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9月17日,根据市教科院和学校的统一安排,我有幸上了一节新教材历史公开课,课题为部编版高一历史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于第一次使用部编版新教材上课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课前,我立足学情,精心挑选材料,重新整合课本内容,精心备课。课上,师生共同探究,圆满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
一、精心准备巧设计
1、把握线索、逻辑紧密。本课内容量大,时间紧,在精选精讲的宗旨下,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本课的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为三个框题:一、从割据混战到各国统一—秦国统一;二、从王道之政到霸道之政—秦的建制;三、从四海为一到分崩离析—秦的灭亡。在课与课之间、框题与框题之间寻找联系点,通过创设问题自然过渡衔接,承上启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上联下挂的学法运用。
2、突破重难点,凸显核心素养。通过材料精选师生共同探究,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图示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时空观;通过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秦亡的原因,认识暴政的危害及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3、巧设问题、精选材料。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通过巧设问题,环环相扣,将历史学习置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在选材时,充分利用教材,依托书本资源,补充精选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运用能力。
二、精评细论促提升
课后,在汪起发副院长的引领下,历史同仁们进行了热烈的点评和讨论。
首先,汪院长殷切希望我校历史教师能对新教材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从新课改的角度,给了我们以方向的指导,希望我们熟悉初中的课本,在上高中历史课时做出内容的取舍;从新课标的立意上明确本课重难点;高中历史学科要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同时汪院对我提出了表扬和希望,认为本课思路清晰,语表简洁,材料选择恰当,重视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并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做了精彩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我校历史组的各位老师也谈了各自的思路和想法:仰胜利老师以他对本课的理解,提出了独特的思路:“因法而兴、因法而霸、因法而建、因法而亡、因法而思”;严志训老师认为“教无定法,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我们去适应,不同的学情,教法不同而已。”张兰兰老师认为“本课教学目标达成,但是时间这么紧,任务量这么大,学生的接受效果不一定理想,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和配合。”卢敏霞老师认为:“历史课堂的生成是一个大工程,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整合,上课时科学引领,反思时借鉴促新。这一课吴老师是花了不少心思精心设计的,在主线索明确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组,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总体效果明显。如果历史线索再明晰些,点再突出些,面再拓宽些效果会更佳。”
三、静心反思有感悟
通过备课、上课,特别是几位专家和同仁们的点评,使我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冷静后对本课进行了深刻反思:
1、部编版新教材所涉及内容多,容量大,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到还是有压力的,同时上课时间紧。怎样上好每一堂课还是要细谋划勤摸索的。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应多方面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应用多种备课资源,如网络上的,初高中教材的都可以去充分利用。经过多方查找,要去繁从简,去粗取精,教学材料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首要,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应该从简,对于需要补充的知识和重难点要重点引领。
3、打破教材原有知识框架,进行重新整合。单元之间、课题之间需要整合的知识可以相互融合,有机整合。特别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文言文考察密集,题目难懂,学生比较难于理解,要帮助建立明晰的线索和思路。
4、上课进度要合理调整。在课时紧张、任务量大、题目较难的情况下,只有精备课,巧上课,重反馈,才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历练,我得到一次洗礼。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想:只要我用心学习,虚心交流,在学习中成长,在交流中共进,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