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思考为例
——以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为例
学生在接受相应时期的教育的过程中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品格及关键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教学活动的系统预设。“课魂”指一节课的灵魂,有“魂”的课一定具备有思想力的教学设计。设是一种宏观布局,计是一种细节谋略,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主题、构筑疑问点、激发共鸣三个环节,呈现内容之魂、思维之魂、学科之魂。
一 、立意是教学设计之魂
教学设计的起点在于把握每课内容之魂。有灵魂指导的教学设计能将每课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它既能贯彻国家意志,又能全面加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促进历史教学。比如部编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文的灵魂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军民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全民族共同抗战,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些处处都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这一灵魂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前辈的指导下,首先对讲授内容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敌后战场的开辟放在了第一部分,凸显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在抗战中理论指导作用;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放在第二部分,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战精神放在第三部分,升华本课之灵魂。这样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意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从而促进历史教学。
二、 结构是教学设计之骨
一课的立意一旦确立了,这课的讲授结构也就有了灵魂。本课围绕此项立意,将21课整合为众志成城抗敌寇、中流砥柱显军威、抗战精神永流传三部分。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文,是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本课重点讲敌后战场的抗战,首先要了解敌后战场的内涵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及建设相关内容。随后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进行抗战的典型战例,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深刻体会。最后弘扬抗战精神,从抗战故事中、从内容分析中、从新时代领导人纪念抗战的讲话中,感受抗战精神,并结合中学生自身,谈谈如何传承抗战精神。
立意明确,结构清晰可见,主题鲜明。在教材的整合过程中凸显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感悟中升华爱国情怀。
三、内容是教学设计之肉
一篇文章要有血有肉,就要有灵魂也要有内容。本课内容丰富,既有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这样理论性的文章分析,又有典型战例,还有英雄事迹。在伟大抗战精神之魂的指导下,整合内容,让内容更加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在讲授本课的敌后战场的开辟这一部分内容时,根据课标要求,首先引用了一则材料将本课的核心概念敌后战场进行了讲授和理解。随后出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背景也即是《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提出的背景材料,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得出开辟敌后战场的主客观需要。然后通过敌后根据地形势图,分析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地图,从而得出抗日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
《论持久战》这一内容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速胜论”不可能?为什么“亡国论”不可能?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讲授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斗争中,我用了《地道战》的视频剪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感受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在百团大战这一部分内容中,我用了百团大战的视频,让学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重回战场,做一篇新闻报道。这样的学生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将百团大战的概况讲述清楚。
抗战精神这一块儿,让学生讲“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抗日故事,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结合《到敌人后方去》的歌词,体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战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抗战的整体。最后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睛抗战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作为本课的收尾,这样虽然课已结束,但思考并未停止。为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各位前辈和同仁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教材的整合为本人和学生都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教学相长,在教中促进成长,在教中促进钻研,在教中促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