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的意义:引领 辐射 成长
——2020“国培计划”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学习总结
2020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我有幸参加“国培计划”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参加的学员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四川师范大学学习10天中,我们全面地学习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各部分内容,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生命教育的意义》《校园欺凌问题的干预》《生涯规划项目的实施》《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危机干预和异常心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授课教师是川师大和西南大学的心理教授和成都、重庆的心理行业名师,10天的精彩培训活动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和领略大师专业的深厚和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培训中我们学员也有沙龙、赛课、展示分享等实践活动。我们在学习中心与心交流,在讨论中心与心碰撞,在分享中感悟和思考,在展示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川师范大学培训学院院长李志全教授在《2020年“国培计划”政策要点及项目实施要求》的解读中讲述了“国培计划”十年的历程和成就。“国培计划”经历了国家启动、规范实施阶段(2010-2014);聚焦乡村、服务基层阶段(2015-2017)和精准扶贫、分层实施三个阶段。主要成就体现在政府高度重视,财力投入力度之强(200多亿元)、参训受益人员之多、持续发展时间之长,世界少有。经历十年发展,“国培计划”有力推动了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作为“国培计划”项目的受益者倍感幸福,与此同时也深感肩上重任:学好培训课程,成为培训种子,把所学知识带回学校及区域,引领促改革,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国培的首场讲座是游永恒教授主讲的《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与干预》,他认为校园欺凌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他一语中的地指出:学校里学生最大的不安全来自身边的同学,这是我们对校园安全的新认识;欺凌行为是未来生活中引起青少年犯罪、学业失败以及缺乏自尊的深层原因;让每个学生都有做人的尊严,远离焦虑、远离害怕与恐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游教授通过视频和图片例举了校园发生的种种欺凌行为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欺凌行为的普遍存在,且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游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对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详细的解读,总结出了校园欺凌的十大特征,包括:言语欺凌、攻击受害者、损害受害者个人财产、网络欺凌、强迫他人、构陷他人、中伤与诋毁、敲诈他人以及攻击与迫害;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在于:受欺凌的孩子长大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以及低自尊的行为特征,欺凌人的孩子更可能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并从事犯罪行为;在谈到欺凌行为的干预时,游教授给出建议:1.学校创建反欺凌的文化与规则;2.对任何形式的暴力都零容忍并确立规则;3.对学生进行反欺凌,反暴力教育;4.让欺凌者承担责任。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心理辅导,因为很多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不懂得对人的尊重,有些学生缺少解决冲突的技能或者自身就有严重心理问题,学校中大多数欺凌行为都可以通过批评教育和心理辅导来解决,尤其要有对“旁观者”的教育。有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生目睹过校园欺凌,81.4%的学生当过校园欺凌的旁观者,对“旁观者”的教育既是对旁观当事人的教育也是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更是塑造学校反欺凌,反暴力,尊重人权的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戴艳教授的讲授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最受欢迎。戴艳教授(北师大博士),从教三十六年,致力于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概述、设计和实施程序三部分内容。在课程概述中戴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其他课程不同,是一种体验性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是一种生成性课程,更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戴教授特别重视教学设计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她强调课题和课题类型决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应包含在教学目标内,教学重、难点应在教学过程内解决;设计思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作业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过程需要调动学生的眼、脑和手的整体参与。戴教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需要针对学生成长的六大烦恼,包括:1.自我的心灵探索(自我迷茫、自卑、自负、任性、依赖型人格)2.健康的个性与情绪(焦虑、抑郁、孤独、嫉妒)3.突破学习困境(厌学心理、学习退避、学习困难、学习习惯)4.破解青春期烦恼(体相烦恼、青春期情感问题、性别角色)5.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冲突、网络沉迷、偶像崇拜)6.热爱生命(自伤、自杀预防、丧失与哀伤、创伤后应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程序中,戴教授通过案例的方式对主题的确定、教育目标的选择、课题标题的设计、教学思路的表达、课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逐一具体的讲解,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宗旨是促使心理成长。而心理课堂中心理成长的机制是在认知中有所感悟,在分享中产生行动意向,在练习中实现行为改善,达成心理成长的目标。
成都市教科所曹璇教授的讲授主题是生涯规划,讲授题目是《预见,方能遇见》。她首先从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的角度论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新高考改革,赋予人最大的选择权,人生的选择提前到来,倒逼生涯规划教育“硬着陆”;而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看到未来的可能性,解决学习的问题;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质是帮助一个人深度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自我实现的过程。曹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成都市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1.生涯通识课程;2.生涯专题课程;3.生涯行走课程。从小学高段至高中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包括认识生涯、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你专业、生涯决策和生涯准备六个单元。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也非常明确。曹教授还重点介绍了他们的生涯行走课程,课程包括职业探索(职业调查、职业初体验、职业任务访谈、走进企业);专业了解(学长访谈、专业前景调查);感知生涯角色(跟爸妈上班、家庭职业树、个人生涯彩虹树、生涯人物访谈);走进大学校园(级别性质、优势专业、知名学者、就业保研情况)。
何云山教授的讲座主题是《家长参与:新时代教师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他在讲座中谈到: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家庭教育的弊端,同时也指出家长资源的丰富,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忽视家庭因素的教育管理体系必定问题丛生。人的教育成长体系是: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长在社会;成功在自己。孩子出了问题的根源通常在家庭,表现一定在学校,危害绝对在社会。家庭教育指导还新时期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包括:1.指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2.指导家长建设优秀家庭文化;3.指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师关系;4.指导家长进行畅通亲子交流。因此,教师要做一个与家长一起共同教育学生的老师。
川师大附中何平教授在《学习辅导技术》的讲座中介绍了人类大脑中的情绪脑(边缘系统)相对低级,理性脑(大脑皮层)负责高级认识,控制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情绪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是理性的100万倍,这就决定了情绪的产生不被理性脑控制,这或许解释了我们在很多时候道理都懂,可就是不愿意去做的一个悖论。因此,学习心理是有大量的情绪情感参与的,认知是与情绪相互作用的,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一个信任、理解、包容的关系才能使教学活动高效有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讨厌的学科多半是讨厌教这门课的老师,学生学得好的学科一定喜欢所教学科的老师。张浩教授是全国知名的心理专家,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鉴定资格和师资资格,电视台心理栏目的主持人,她讲授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张教授例举了自己咨询中的大量案例诠释了心理健康对于生命质量的意义。张教授指出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工作能力上,心理健康决定一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是否能够工作;心理健康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都与我们的心理因素相关;心理健康影响我们的精神风貌;心理健康影响我们的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她用扎实的咨询技术、幽默风趣的语言、清晰的语言表达、生动的肢体语言让整个课堂现场热情高涨。郭英教授在《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中,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的解读中阐述了立德树人的关键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她还介绍了他们品格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品格教育的实施途径。
本次国培让我们受益最多的是川师大对培训课程的精心安排,专家讲座给我们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落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与干预、学习心理辅导、品格教育、生涯规划、校园危机干预、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工作。参加国培的学员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我们在交流中了解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在交流中得出一致的结论:浙江、江苏、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地走在前列,他们的中小学教师需要参加心理培训通过考试拿到心理健康教育C证上岗,这就意味着这些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体教师参与。成都教科所曹璇教授在讲座中介绍成都市拥有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7所、省级5所、市级70所、市级实验校252所,学校心理辅导室近1000个,心理教师正高级4人,特级10余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余人、高级教师153人……在本次培训中,来自北京、杭州、云南的三位老师还展示三节心理优课,戴艳教授还对此作了精准的点评。我们在听课、点评中进一步内化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总的来说,培训中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长了心理专业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十天的国培学习让我受益颇多,深感自己能参加此次国培是多么幸福,正如李院长在“国培计划”解读中说的那样,国培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更需要担当起引领、辐射和促进本学校和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发展助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