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发布日期:2020-04-07 09:30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已演变成高考角逐的名利场,学生已异化为考生,家长和学校眼中只有分数和名次,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从未有过“成功”的体验。


多数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小学只为升入好的初中,上初中只为升入好的高中,上高中只为升入好的大学,上大学只为找到好的工作。更有甚者,家长把孩子考名校当成自己的“面子工程”,总是在“我都是为你好”的思想指导下,在错误的教育之路上渐行渐远。一言以蔽之,人们追求的教育结果是“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各地过度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中高考升学率,导致学校教育发生严重的认知偏差,德、体、美、劳四育被忽略,学生进入大学后,问题频发,高分低能成为常态,用人单位苦不堪言。

面对此情此景,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修订了该规范性文件,正式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国家十二个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范性文件精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心理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中小学要求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课程要列入课程表。

学科教师。学科教师要牢固树立以课育人的教育观,在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

班级主任。班主任老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政教干部。政教处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参谋部,政教处要将政治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同时也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团委干部。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共青团干部是学校中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学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与青少年学生联系紧密的特点,把班级团干部发展为班级心理健康信息员,帮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工作思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迷茫的学生。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暴风骤雨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其最大的共性问题就是迷茫和叛逆,对未来迷茫,对家长叛逆,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半成熟相互交织,容易产生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引导尤其必要。

焦虑的家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色彩,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名次,“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事情都不用管”成为家长共同心声,严重忽略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

疲倦的教师。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在高强度的教育教学竞争中疲惫不堪,甚至在“结果导向”的教育教学评估面前暗自神伤。

浮躁的社会。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仅仅停留在中高考成绩这个层面,对于学校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视而不见,陷入“成王败寇”的泥潭不能自拔。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现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定力。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认为要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树身心健康的人、树全面发展的人、树自食其力的人。

2、让学生学习真实地发生。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内驱力,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是箭靶,如果箭靶都找不到,成天拉弓毫无意义。”

3、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中学阶段培养的阅读兴趣,将会终身受益。

4、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已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升到教育方针的层面。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教育规律的真正尊重。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实现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5、培养自食其力的未来公民。真正负责任的教育是让每一个未来公民能够自食其力。如果学校教育不去强调“养活教育”,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寄生虫”,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6、警惕师源性心理问题。师源性心理问题是指因为教师的原因而让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和风细雨,轻言细语,即便获得“惩戒权”,也不可与学生势同水火。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重新定义成功。除了分数,除了名次,我们还有诗和远方。人的智力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即便同一个人,他的智力发展也有反复,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存在智力障碍。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中植物生长,都遵循自身的成长规律,有的花朵花期较早,有的相对滞后,迟开的花朵难道就不美吗?

明晰育人目标。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深度体现,对于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志存高远、身心健康、博览群书、服务社会。”

符合核心价值。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是学校的德育课程,也是学校价值取向的充分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找到真实的自我。最近,我阅读了连岳先生新著《我和连岳一起成长》,其中132页有一个《宁静祈祷》很有意思,现分享给大家:愿我有宁静,接受我不可改变之事;愿我有勇气,改变我可改变之事;愿我有智慧,区别这两类事。

 

六、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他认为,人生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和与内心的关系。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思考,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学校教育须重点关注三个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我的这个观点契合了“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的哲学定义。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他人。”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往往是自己的朋友。我们要成为中学生的重要他人,除了与其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别无选择。

我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帮助中学生弄明白四个概念:自卑、自信、自负和自恋。自卑是己不如人的心理体验,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负是己过于人的心理体验,自恋是过分自信和自满的心理体验。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结束我的演讲:

1、教师每天都在发布预言。

皮尔.保罗是美国某小学的校长,罗杰.罗尔斯是校长所在学校一个非常“糟糕”的问题学生。他是在贫民窟长大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行为习惯一塌糊涂,上课总是从窗户进入教室。有一天,校长到他班上上课,发现他从窗户进入教室,立即拉着他的小手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将来是美国纽约州州长。”听了校长这样说自己,他像触了电一样兴奋。之后,他的言谈举止发生改变,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终于在五十一岁的时候当上了美国纽约州州长。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生动写照。


钱伟长的故事

1930年,钱伟长以225分的总成绩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其中语文100分,历史100分,数学5分,物理化学20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找到物理系主任,要求转到物理系学习。物理系主任很委婉的告诉他,期末考试物理如果能够达到70分,就可以批准他的请求。由于钱伟长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之后便刻苦学习,期末考试时,物理学科如愿以偿地超过70分,成功转到物理系。之后成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

这是一个由文科男成功逆袭为著名物理学家的经典案例。于是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能量=质量X光速的平方,化学家哈恩等人发现镭的核裂变现象之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提出制造原子弹的建议,于是就有了“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随后即研制成功。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寻找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可以产生“核裂变”的核动力元素呢?实践证明,学生成长的核动力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激活,去唤醒。

这个假设如果成立,那么我认为,学生成长核动力=志向+意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类节奏与日俱增的今天,培养中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引领他们学会学习、健康成长和责任担当,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原载《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在《教师博览》科研版刊发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