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
【编者按】4月24日上午,应黄山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本人在黄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上作《中小学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黄山市教育局领导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指导全市中小学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正常有序开学,推动黄山市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这样的科学安排,充分体现了黄山市教育局领导对当前教育形势的有效把控,充分体现了黄山市教育局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充分体现了黄山市教育局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现将讲座提纲和盘托出,供市内外教育同仁参考、借鉴。感谢黄山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
内容提要
心理学的基本认知
厘清人类健康概念
理性认识危机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于人生终极思考
一、心理学的基本认知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
心理学是生活的智慧。
心理学是行为科学,它可以精确判断、科学预测、积极影响人们的行为。
二、厘清人类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新标准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人类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三、理性认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自身潜能以达到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干预过程。
如何认识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
黑天鹅事件的特征:
它具有意外性
它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寻找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以解释和可以预测的。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思考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必须重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必须加强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
必须改善国家公务员生活水平;
必须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待遇;
必须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
必须巩固国防现代化建设。
评价线上教学成效的三个维度
教育生态:教育与教学分离
人格塑造:自律与他律失衡
教学效果:线上与线下差异
学校复课之“七个一”开学攻略
一次心理辅导,目标是收心归位;
一次主题班会,目标是端正态度;
一次健康讲座,目标是确保安全;
一次质量检测,目标是掌握学情;
一次个别谈心,目标是思想动态;
一次个别家访,目标是解决问题;
一次励志教育,目标是诗与远方。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于:可怕的想象、不合理的比较和不善于换位思考。
关注对象:学生、家长、教师
工作目标: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自食其力
人际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异性
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向上向善
动力机制:愿景、引领、自律、意志
压力的情绪表现形式
一是焦虑。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负面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抑郁。抑郁是一种心境,是负面情绪增强的表现,患者自觉情绪低落、忧心忡忡,对自我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困难估计过高。有抑郁并不表示就患上抑郁症。
三是恐惧。恐惧是指惊慌害怕,惶惶不安。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
理解万岁是对换位思考的最精准解读。
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失败。
人的冲动往往基于不良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亦不仅仅是在校学生。
寻找生命的意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们在最坏的情况下还能活下去,除非他认识到他的生命有意义。”
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认知
不是问题本身给我们带来困扰,而是我们对问题的认知让我们产生困扰。
杞人忧天
疑邻盗斧
投射: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应对压力的两种方式
问题应对:改变环境、适应环境。
情绪应对:调整情绪、改变心态。
宁静祈祷
愿我有宁静,接受不可改变之事;愿我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之事;愿我有智慧,能区分这两类事。
五、关于人生终极思考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叔本华
人生如同摇晃于欲望与倦怠之间的钟摆。
梁漱溟:人生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与他人的关系
与自然的关系
与内心的关系
推荐五本书
《深度思维》
《终身成长》
《刻意练习》
《认知天性》
《学习的精进》
为中小学教师画像
核心价值的传播者
先进文化的传承者
民族未来的影响者
终身学习的引领者
身心健康的示范者
未来教育的十种姿态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关注学生阅读习惯;
关注学生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能力提升;
关注学生意志品质;
关注学生劳动态度;
关注学生合作精神;
关注学生家国情怀;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是管理者?领导者?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
英国学者基思.格林特说:“所谓领导力,就是有人追随。”
爱因斯坦说:“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却期望做到不同的结果,这叫做荒谬。”
市级老领导鲍小如感言
向考苦读为考教,
削足适履捆绑腰。
时代呼唤革老套,
导师转型晒新招。
傅国涌《新学记》
一个人从小到大读过的书,跟他的人生经历、家庭出身,共同构成他判断每一件事的逻辑基础和伦理基础。
人之所以成为某种人,受三方面因素影响:出生的环境、受教育程度和阅读积累、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