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江骏|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势,探寻积极元素育人成才

发布日期:2020-10-23 09:12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张进球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2020年10月11日-14日,我们黄山市张进球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行18人赴宁波、温州交流学习。四天的行程,所见所闻让人耳目一新,沿海地区发达的经济背后无不昭示着浙江人敢于尝鲜、勇于创新的理念。

10月12日上午在宁波尚志中学观摩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奇妙的心理暗示》,10月13日下午,随温州市永嘉中学部分老师和家长一起,聆听了祁门一中校长张进球先生的讲座《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两位老师的课都谈到了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对此我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我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教育新理念、新思维。

张校长开题就指出家庭教育的本质在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其实学校教育亦然,所有对孩子的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前提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受教者对教育者是信任的,也就是说受教者“会听你的话”。我今年给歙县心理辅导教师做培训的时候,讲座的题目就是《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如果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关系,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对牛弹琴——白费劲。

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网络时代的步伐,唯教论的思维定势早已不合时宜,我们必须打破旧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教育关系。

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呢?张校长提到了一点就是对受教者的“期待”。什么是期待?期待就是教育者对教育结果有信心,相信受教者一定会“变好”。既然对受教者充满了希望,那么教育者就应该从受教者身上去寻找积极的元素,不管受教者的问题有多少或多么糟糕,我们都应该从问题的背后发现受教者一些闪光的亮点,让ta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一种期待效应,就是他人一个美丽的期许。

比如,对于说谎的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告诉ta说谎是很可耻的、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从思想道德层面来说这种教育没有错。但是从欧美一些首脑、政要幼年的经历来看,好多总统、首相小时候就喜欢撒谎,换一个意思表达就是“说谎的孩子有出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孩子因一次谎言要用无数次谎言去圆,在这无数次的说谎中,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在突飞猛进。根据心理学上“自我设限”(自我否定)理论,如果孩子不太高明的谎言一次次一下子就被戳穿,那么ta就不会继续这种无聊没趣的说谎“游戏”了,就此也说明ta没有逻辑缜密地去圆谎这方面的“天赋”。我们可以从说谎的孩子认知能力提前发展的角度入手,培育ta看待社会现象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告诉ta可以朝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的方向去努力。

又比如,对于叛逆的孩子,父母对ta的某些叛逆行为的控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但父母对ta心理层面的控制却是消极的。从宏观方面来说,叛逆正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叛逆正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因循守旧、惧怕革新的国家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说“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也就是说行为现象的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从ta叛逆的思想中挖掘一些深层次的“理由”或者说是合理的元素,从而引导ta的行为朝那个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叛逆的孩子更加叛逆。

再比如,对于自卑的孩子,可以告诉ta:自卑并不全是“我不如别人”的含义,其实你自卑,正说明你还有追求,你还有目标要去实现,正因为你还有与别人去一较高低的欲望而又怕自己做不好,你才会自卑。所以,我要说“真正的自卑是一种正能量”。对于这种自卑者,我们可以从ta“自卑”的心理中剥离出ta积极追求的元素,引导ta不懈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而有些人所谓的自卑,“我什么都不会做”,“我什么都做不好”,这种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卑,是懒惰,是回避,是自暴自弃,这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还比如,对于抑郁症患者,他们大多从不发火、从不失控、从不表达愤怒、从不攻击他人,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得抑郁症的都是好人,尽管这种“好人”运用的防御机制是自我攻击和自我毁灭。我们可以从ta是一个好人的角度着手,教育ta不要自我攻击和毁灭,争取一辈子一直做一个“好人”。

北师大心理学博导郑日昌教授有一个观点:不好中有好;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现在不好将来好。我例举以上的几个例子,并不是要鼓励或肯定“说谎”、“叛逆”、“自卑”和“抑郁”,而是想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另辟蹊径,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思维,从受教者的“不好”中找到“好”,以一种积极的正向的思维方式去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

近年来,一些城市地铁站都写着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正在残酷地惩罚那些不改变的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比如等级尊卑观念,正在受到当今年轻人的挑战。因为它的顺从、责任、感恩等思想的强化打破了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对等平衡关系(教育与被教育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对等关系),被教育者产生了抵抗情绪,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最终导致教育失败,这种道德绑架的功利性关系还让一些人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教育不可“唯教中心论”,教育一词其实包含“教”和“育”两层含义,我们既要教人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也要帮助ta发现自身的优点,让ta觉得自己是个有希望的“好人”,并积极培育ta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导ta自觉地去淡化并最终消除自身的缺点,成为一个对人有用、得人认可、受人尊重的人。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作者简介:江骏,法学士,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级沙盘游戏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山市张进球心理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现为歙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指导全县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