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阅读之乐 展思维之美——黄山市焦斌徐颖名师工作室第二小组9月份学习活动
秋之美,在于“丰盈绚烂”
师之美,在于“学海无涯”
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
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
以书为友
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一本书都是一座灯塔,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9月23日,焦斌徐颖名师工作室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相聚云端,以书为友,以学增慧。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整本学科专著的深入阅读与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展示教师们的阅读成果。
活动中小伙伴们围绕自己研读的整本学科专著,用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整本专著知识点和结构层级。炫彩的思维导图加深了老师们对专著的系统化理解,帮助老师们清晰地梳理整本书脉络,把书读薄的同时把思维填满;更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无尽的创意与灵感,展现了老师们的阅读成果。
以学增慧
在阅读分享环节,每位老师都精心准备了自己对专著的理解、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着着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老师们沉浸在书香的世界,沐浴着悠悠的书香,分享着读书的快乐,共赴精神的盛宴。
阅读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书香悠悠,师者先行。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专著的引领,而这样的读书分享活动就是我们在这条路上的“加油站”。阅读的脚步永不停歇,工作室的成员们带着从书中汲取的力量和智慧,将奔赴各自的教学岗位,去点亮更多孩子阅读的烛光。
阅读分享
康琰琰:逆向设计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从预期的学习成果出发来规划教学活动的方法。它的内涵包括:
1.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强调从预期的学习成果出发,即先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2.评估先行: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确定如何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整体性:逆向设计注重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它的三个内涵出发,要运用好相应的策略:首先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核心素养,设定清晰、具体且可测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由于教学内容繁多,教师必须确定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并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以确保关键概念和技能得到充分理解和掌握。其次根据学习目标,选择能够有效证明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包括传统的纸笔测试、表现性任务、观察、对话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等。然后根据预期结果和评估方式,设计一系列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活动。这些活动应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实践应用。
总的来说,逆向设计作为一种以学习目标为起点,以评估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陶小红:在做项目化学习的课题的时候,有幸遇到了这本书,给我们在语文学科项目化设计带来了不少启发。项目化学习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以及弟子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夏雪梅带领团队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思维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我们主要从学科素养的角度,主要开展了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中外国经典故事、小说等故事类单元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通过创设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开展任务设计和学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学习成果。
这样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学思维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的特点,更加促使语文教学成果丰富多彩。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书本中的一些关键原则,还掌握不是很到位,比如,如何“从知识点到概念”的把握主题,我们还欠缺理解,以至于在活动中,往往形成了活动的拼盘,或是综合性的活动。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研读,结合实际的教学设计,在提炼单元概念的基础上继续研究。
方素芬:《学习者的隐秘生活:让课堂学习看得见》在强调自我反思习惯方面,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倡导:
1. 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与记录
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方法、效果等进行思考和评价,这自然而然地促进了自我反思习惯的形成。
2.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从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这种持续的评价和反思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
3.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同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策略。这种自我反思和调节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反思习惯。
4. 学习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通过总结与分享学习经验,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和借鉴,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这一过程中蕴含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机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和学习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学习者的隐秘生活:让课堂学习看得见》通过强调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与记录、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经验的总结与分享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促进了学生自我反思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方广渭:读完《优秀教师的批评艺术》,我深感批评如神奇火炬,能点燃学生凌云壮志,让他们爱上母语。
书中强调以原则为舵,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客观且适度批评,如面对强势同学,先肯定再指出不足,让学生感受关爱与尊重。方法为桨,暗示法、幽默法、对比法等巧妙推动学生前行,如讲解古诗词用对比和故事,幽默批评提高效率。语言为帆,优美语言减少抵触,如批改作文用生动评语引导。表扬为光,适当表扬照亮前路,激励为火,鼓舞学生斗志。说服为桥,通过讲道理举例子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沟通为渠,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关系为土,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更愿接受批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这些,用艺术批评助力学生成长,让他们在语文天空自由翱翔,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成为有理想、爱母语的人。
佟永芳:王崧舟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不仅详细解读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和变化,还通过丰富的案例,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书中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阐述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文课程作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基本特点。这一理念强调了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案例的展示,我明白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的关怀。
书中对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通过案例的解读,我深刻体会到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书中对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评价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要求和教师发展与课程保障等方面的解读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露: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如何成长,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呢?张祖庆老师的《从课堂到课程》一书,给了很好的建议。
迈好第一步
在从教前5年,职初教师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成长的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建立常规,夯实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每项工作技能都要过关,我想这也是最基本的。其次,教师要善于向教育事件学习,向书籍学习,向身边的智慧教师学习。再者,教师要勤写教育教学故事,每学期不少于3-5篇。要善于反思,将自己的课录下来,自己听自己的课,自己寻求亮点,自己主动反思,向自己学习。最后,还要努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去构建个性的课堂。
关键词——方向、能量、行动
所谓方向,就是认准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干好一件事。所谓能量,就是教师需要持续阅读,这个阅读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读”——读人、读书、读物、读课(听课)。所谓行动,就是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然后再练出自己的绝招。
教师追求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就是练好自己的绝招,我理解为就是要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让孩子喜欢你的课堂。
汪佳: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作者还认为,将启发式问题运用在班会当中,效果也很不错。作为班主任,如果每次班会都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往,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班会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在遇到困惑和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我们教师来说,正面管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屈辱,也不会让老师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与合作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对他人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起责任。这样好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实践与改变,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式。正面管教、因材施教,才能创造孩子的无限可能。
徐静: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窦桂梅老师在《玫瑰与教育》中,通过随笔的形式,展现了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书中的玫瑰象征着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而教育则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阅读《玫瑰与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是爱的事业,需要付出真心和热情;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和等待;教育是思考的事业,需要思考和创新;教育是实践的事业,需要实践和探索。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最后以席勒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了大地,等待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播下智慧的种子,让它悄悄地开花!
方筱筱:《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一共有四辑,“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以及“我这样教语文”。
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书的第四辑“我这样教语文”。在读到“语文教学中的五个一”时,我收获颇丰。
所谓“五个一”,是学生的五项常规性语文作业,即“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每日一话”“每日一篇”和“每周一首”。看似很简单的作业,但如果每天坚持,效果会很明显,韩素静老师就这样在自己的班级中,把简单的“五个一”开展得井然有序,效果鲜明。其实,真实的课堂需要教师有一颗平常心,不用个人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不用教师的强势取代学生的弱势环节,不用在课堂里着急如何出彩,如何生动,而应该沉下来等积淀,等风来,等催红一树花开的心动。如何上好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我们的理念、方法、教学手段都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经验,要修炼自身,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和随和的心去感染学生、滋养学生。我们要更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让文字活起来,让思想动起来,让课堂真起来,上一堂扎实,朴实,厚实的语文课。
潘婧:这系列书分三个板块展开:主题学习工作坊、共同备课工作坊和课例研究工作坊,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共同备课工作坊”。第三视角的介入,很好纠正了“灯下黑”的盲区,反推我们暂停、反思,通过第三身份的“为什么”“这么看,行不行”,从习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维中运用“主题工作坊”所学的理论,探寻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示例”中通过层层深入、科学有序的台阶式设计,直观呈现了将文言一体四面的特点逐步落实的过程。感受最深处有,一是面对一篇课文的“读者”身份,也是我们常说的素读文本,静下心体味文字,感受学生理解与欣赏的盲点。而非依赖教参或其他教学用书,忽略了自身作为读者的感受力。二是体会到非经验式备课的魅力。从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教学要点到细读课文把握文本要紧、关键处,宏观到微观的结合,让“文言”到“文化”的最终落点有了生根的土壤。我们都知道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可那只是凭借经验和参考的备,并非有序有层次的备。备教材,既要备作者及其历史背景,又要备文体特征及学生对该文体的接触情况,字词风格的接收程度等,可谓细致全面地把握“学”情。三是怎样才能学得好。学得好建立在正确选择学习内容的前提上,亦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经验的把握上。其实学习的本质,就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经验,即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无论是吸收、整合的“同化”还是“重组、改造”的顺应,都是在丰富图式,提升学的能力。因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借助类似语言或文言现象作为参照,促成学生有意义学习发生则成为了最佳途径之一。小学阶段的文言教学中,这类方法尤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