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细酌佳法
——黄山市教育名师焦斌徐颖名师工作室参加首届全国小学“用朗读教语文”理论与实践研讨暨成果交流会
冬日共研,催开一树梅香;追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12月6日全国首届“用朗读教语文”理论与实践研讨暨成果交流会分会场活动精彩继续。工作室成员线上线下,共学共思,氛围浓厚。
上午,德阳实验小学教师王陈呈现精彩课例《慈母情深》,王老师创设了拍电影制作脚本等有趣情境,以朗读为抓手带领学生研读文本,体会母爱。朗读指导细致精准,“拖腔”“快词慢读”等技法的妙用重构场景,还原细节,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挣钱的艰辛,以及对孩子无私的爱。
黄山市焦斌徐颖名师工作室成员康琰琰执教微型小说《桥》,康老师以“阅读圈”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细化分工,呈现不同角色任务单,直击小说三要素。在冲突中剖析文本,引导学生学知识,用知识;在朗读中感受老汉形象,巧用支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生活的思辨中,让学生发现“虚”和“真”的艺术。
工作室主持人焦斌教授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课进行了专业点评,焦教授提到:儿童学习语言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在朗读实践中学习朗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最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准备把握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实践与积累中切入语言内核,实现核心素养的真实生长。
随后内蒙古高琴老师开展了《以读悟美 读中学写》主题讲座,三问教师:老师你朗读了吗?老师你范读了吗?老师你评价朗读了吗?指出教师只有钻透教材,读出味道才能教出门道。陕西毋朝霞老师带来成果分享《“借”处逢生:让朗读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朗读的过程是学生言语积淀和发展语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载体,引领学生走近文本,充分自由地朗读,在培养朗读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理解、感悟与运用的能力。
下午,江苏南京任帆老师执教《伯牙鼓琴》,任老师依据文本特点,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通过初读解决字音、再读品味文词、三读读懂知音三个缓解让学生不仅读出了古文的音韵美,明晰了伯牙子期的惺惺相惜,更渗透了知音难觅,珍惜友情的价值引导。江苏昆山孙庆博老师执教《浣溪沙》,孙老师立足新课标,打造任务驱动型课堂,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人由忧愁苦闷到豁达的心情转折,从而明白词背后的人生哲理。
通过这次全国首届“用朗读教语文”分会场活动,我们看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