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标提素养 聚力前行促成长——焦斌徐颖名师工作室第3小组开展新课标再学习研讨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焦斌徐颖名师工作室第三小组全体成员4月份学习主题为“再研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小组成员围绕主题,通过自学提升、专家引领、互动研讨等形式,深挖课标内涵,探寻教学新路径。
专家引领明方向 深研课标启新思
工作室成员观看了教育部课标组专家温儒敏教授的解读视频。温儒敏教授从“语言运用”的核心地位出发,剖析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学习活动的内在关联,为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群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唯一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基础。成员郭婉莹老师通过学习,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常将识字与阅读割裂,重“识记”轻“梳理”,忽略了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此次再学新课标,领会到积累与梳理的互动,意识到需在基础教学中融入文化浸润与思维训练。
成员朱海丽老师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以“情境化”“结构化”“实践性”为支点,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能力,让核心素养在真实学习过程中生根发芽。
专家引领让成员们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学习任务群有了更清晰的逻辑框架。
自学研讨探路径 且行且思共成长
成员们翻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边自学边做笔记,以抄录、反思、画思维导图等形式,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标内涵。在交流探讨中,大家对学课标、用课标有了新的思考。
成员姚朝霞老师交流自己的感悟:学课标,用课标,要以“标”定学,以“生”定法。课标是参照,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整合资源。所有的“概念化”理解不能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真正的“标准”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地。
成员余菲老师觉得,教师自身得有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自己要定位成一个学习者。学习也要有层次,有广度,学基础知识,学创新的教学模式,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以此来构建自身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成员们还围绕“如何平衡任务群的整体性与单篇教学价值”展开热烈讨论,在思维碰撞中明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要点。
总结展望促提升 笃行不怠向未来
新课标是教学的“导航图”,需常读常新。唯有深耕细研,方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力。小组长曹呈峰鼓励成员要以“三个坚持”践行课标——坚持素养导向,重构课堂生态;坚持儿童立场,设计真实学习;坚持反思迭代,记录教学智慧。
此次专题学习活动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充电赋能”的成长平台。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新课标为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勇毅前行,书写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