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思路及其反思

(一轮视导课反思稿)

发布日期:2024-01-17 15:46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作者:孙洁名师工作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作者:屯溪一中 张传强

1.复习总体模式

屯溪一中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体思路,从内容上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为主线,融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重难点知识。世界古代史部分,结合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设定两个单元六讲,如表1。在每课框架设计上总体按照知识点梳理、选取重难点进行要点探究和真题演练三个框架贯穿课堂。

11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23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4讲 印欧人的迁徙与古代希腊文明

25讲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2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26讲 欧亚游牧民族大迁徙与中古时期的欧洲

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

28讲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2.基于课程标准的主题阐释:

《中古时期的世界主要涉及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与选择性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知识点。在课程标准里要求分别是“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必修1.16)“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选择性必修3.2)“了解历史上跨州、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在迁徙和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选择性必修3.3),基于课标要求,本单元需要在学习中古时期欧洲与亚洲,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知识点中,把握住核心概念即“中古时期文明的多元性”,理解不同地区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重要贡献,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与互鉴”才能推动文明持久发展。

基于此所以本单元大概念即“文明的多样性”,主题立意就是“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文明持久发展的动力”

《中古时期的亚洲》作为本主题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日本与朝鲜半岛历史进一步深化认识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尤其是通过学习阿拉伯帝国商贸往来和开放包容精神创造出灿烂文化以及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日本在学习中华文化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文明,取得自身进步,从而加深理解“文明交流与互鉴”对自身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重要性。

3.本课设计思路

  本课用《从“新月之乡”到“日出之国”—中古时期的亚洲 》作为标题,“新月”是伊斯兰文化重要象征,“日出之国”是日本国号来源,符合亚洲西端到东端的课本编写思路(即阿拉伯半岛至日本群岛),也符合本课两个重点知识即阿拉伯帝国和古代日本。本课导入部分采用《极简亚洲千年史》关于中古亚洲文明的辉煌定位引发学生思考“中古亚洲文明辉煌的表现和原因”,符合本课教学重点,同时还选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观点,引发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学会结合亚洲古代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去客观评析亨廷顿观点。

具体本课分为以下部分:

一.西亚: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下设两个部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部分先梳理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帝国扩张、帝国治理和经济文化成就知识点,然后围绕“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作用”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原因和影响”两个核心要点,选取材料,进行要点探究。“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作用”部分,本着史料选取“就地取材”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书本地图和史料,学生通过分析认识“阿拉伯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原因和影响”部分,选取J.M.罗伯茨和吴于廑等国内外学者著作材料,通过分析认识到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积极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宗教宽容政策,经贸繁荣和交通地理位置优势等综合因素铸就了文明的辉煌,以及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不仅保存了古典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同时自身也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与科技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用巴格达和中国泉州两大中古时期重要经贸城市的城市文化展现出多元性和繁荣,进一步体会亚洲古代文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融合创新型,加深理解文明的多元性以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部分,简要梳理知识点,然后通过选取陈志强,孔祥民等学者著作,从联系视角和长时段视角深入认识奥斯曼帝国扩展对欧亚发展和格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作为一轮复习课,还加入了对比波斯,亚历山大,阿拉伯,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期疆域版图内容,加强地理空间意识和定位,体现跨学科视野。

二.南亚:多神统合的文明。因为南亚次大陆,频繁遭受外来侵略,也因此导致这里宗教信仰十分多元且彼此相互影响,故用多神统合一词形容。该部分内容主要为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知识点梳理,其他印度文明成就在第一单元基本涉及,故南亚部分简略。

三.东亚:主要学习日本,朝鲜半岛对中国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学习基本史实,理解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感受中华文化在古代先进性,同时理解学习和借鉴先进文明对自身文明发展进步重要性。本部分主要围绕日本史两个重要问题展开探究,一个是通过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从中国学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会在日本迅速瓦解?”,从而理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兴起是日本幕府政治产生重要背景,从而认识到日本在全方位学习中国同时,也结合自身特点产生符合国情的制度。另一个是通过不同时期日本绘画发展特征为切入点,撰写小论文,理解“中日文化交流视角下的日本文化发展”,从而训练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时代背景,撰写小论文的能力,也能进一步理解学习他国文化基础上也需要加以融合创新,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特色文化。此外,学习朝鲜半岛历史时,讲述明朝大将邓子龙与朝鲜大将李舜臣抗击日本入侵历史的中朝民族英雄的故事,感受家国情怀。

四.总结部分:总结本课开放包容阿拉伯帝国,积极对外学习的日本与朝鲜以及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等历史,理解亚洲文明辉煌和亚洲文明的包容与开放性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开放与包容,交流与互鉴才是文明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从而回应导入部分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观点,不同文明之间只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冲突并非必然。最后用《论语》里孔子弟子有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进行本课理性和感性的深华,即中华文明要在21世纪不断发展既要以开放胸怀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就,同时也要明确我们文化独特性和自我文化边界设立,既能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不能在盲目学习中失去方向,从而丧失自己文化的“根”。

 

4. 反思

2024年1月4日,孙洁老师在听完本课后,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指导,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对本课教学设计和课堂进行了反思:

首先“知识点梳理—要点探究—真题演练”的一轮复习教学模式符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总体要求。本课的导入材料选取科学性和学术性,在符合本课重点难点基础上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符合高三教学对核心素养深层次的要求,且总结与导入首尾呼应。本课用“伊斯兰文明”“多神统合文明”和“儒家文明”三部分很好概括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特征,有利于学生把握不同地区文明特色,从而理解文明的多元性。本课还结合中国古代泉州,丝绸之路,隋唐等相关历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认识。本课还注重运用很多历史遗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深刻感受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符合史料实证要求。本课在设计和讲述时注重知识体系框架搭建,地图证史,概念澄清与辨析,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加强基础知识巩固。此外,本课立意为学习亚洲文明历史理解文明的多元性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符合课标要求和家国情怀的立意。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在要点探究分析和研读材料一块,需要注重引领学生逐字逐句解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材料里主要论点或核心观点,帮助学生学会解读材料和组织语言,在分析材料和呈现答案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易过快。同时在具体细节表述一块如地跨三大洲帝国语言和文字表述方面,要更加严谨和规范,需要根据发源地来表述顺序,“亚历山大,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应当是欧亚非三大洲帝国”而“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应当是亚非欧三大洲帝国”等。

除本课之外,孙老师还就高三教学进行了深入指导:注重发挥教研组集体力量进行备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平时阅卷可以通过手阅试卷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点遗漏或答题存在问题,从而更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加强历史基础知识复习和巩固,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命制试题,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试题等创新方法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这些经验与方法,对屯溪一中高三历史备课与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