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能力 重逻辑 重学理——田家炳实验中学培训心得
田家炳实验中学 方英
2024年8月22日,我们参加了在徽州区第一中学举行的由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黄山市孙洁历史名师工作室承办的黄山市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会。正逢2025届高三刚刚起步,每天都还在思索如何规划这一年时间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时,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就给我们安排了四位历史大咖的讲座,从命题解题角度指导我们如何去备战新高考。这一整天干货满满的培训,着实是我们黄山市历史教师的一次专业成长的助力机会。以下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重能力培养
陶行知说“整个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与学生一起学。”确实,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教学相长,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当今中学教育正处于“三新”环境下,要想在授课中得心应手,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提升?唯有读书。读什么书呢?其实只要有心想学,学习资源还是有很多的,如书籍、公众号、纪录片等等。但是资源太多,读什么书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且我们平时要备课上课加上还要处理许多事情,每天留给阅读的时间就很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去筛、去选、去进行选择性阅读。比如:阅读历史学科的专著,提升专业素养;阅读相关学科如政治、地理、经济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跨学科智慧;研读课程目标,关注时政热点和史学研究动向,形成价值引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科学技术等等。总之,我们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要不断读书,广泛阅读,才能提升自己。
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学生,了解学情。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设计,是基于自己所教学生情况进行的教学安排,然后在这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何落实培养核心素养呢?薛权开老师强调要培养学生存疑与独立精神和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学生科学的历史逻辑等。同时还要注意我们不仅仅是教历史学科知识,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李代贵老师说“历史研究与教育的目标指向人”和“历史教育面向未来的可能转向”,这提醒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关注人本身的力量,同时也要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关注他们以后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针对这些能力培养,李代贵老师在讲座中谈到他给历史类学生布置的寒暑假作业如:读一本历史书(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分组做课件进行分享;去一处历史博物馆、写一份考察报告、找与教科书关联的历史知识点、参与课堂分享。这样的作业完成,需要学生去阅读、思考、分析和总结等。等分享任务完成,学生的能力也得以提升了。像这样的作业设计,我们可以参考借鉴。
二、解题重逻辑思维
当今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典型特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各省命题组都注重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命题要求“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而对于我们中学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高考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历史高考题基本上就两种题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而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主要是背景、条件、意义、影响等。瞿建湘老师说,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作答过程中一定要培养他们答题的逻辑思维:
如:①背景题的逻辑条理(认识:我在,分数在):从问题所属大背景开始,步步走入问题本身时空逻辑:由远及近,由彼及此,强调勿忘我
②意义、影响类答题逻辑(认识:意义的认知始于当下):问题的本身是什么?一切从此开始。勿忘我! 通常的意义:于我;于我的关联;于长远
③关系类的答题逻辑(认识:你、我、他、们——历史的发展是合理的作用,观察要面面俱到):从多方视角进行有联系的观察,是文科素养,能看到特别之面,是优秀文科生领导理科生的基石。
这些是瞿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教会学生如何去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注重在备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并且通过不断训练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思维逻辑,做到考试减负、高考有用、受益终生。
但是想在高考中拿高分,仅仅学会多角度分析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瞿老师强调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归纳概括用词,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概括用词的时候容易出现如曲解、词不达意、词达意而不达标等问题,而这些也是导致他们出现失分的重要因素。那怎样做到准确表达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表述,比如对意义影响等分析,重视历史概念解读,注意措辞准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三、命题重学理思考
汪国富老师着重谈了历史命题的原则、程序和技术。他首先分析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命题的四大原则: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和原创性。他在举例说明的时候还特别强调了两个字“学理”。可是这些理论如何在命题实践中加以运用呢?我还要去认真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