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中求知启智慧,知里促行谱新篇
——历史基地活动滁州学习感悟
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 宣成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向,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教研基地“行知·教研论坛”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历史单元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起着一个示范作用,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在聆听、探讨与碰撞中,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一、深挖课标内涵,搭建知识框架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姚百慧教授结合个人编写教材的经历,和我们深入探讨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理解与使用。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我常困惑于教学理想与实践的脱节,教材以通史的形式呈现,内容繁杂,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并且更深入的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姚老师的讲座内容高屋建瓴又发人深省,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帮助我们领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背后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政策和精神。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再到选修的编排,体现了历史课程由基础型和研究型发展的层递结构。因此,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只有我们深挖课标内涵,才能在历史课本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有目的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在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个自信且互信的过程。
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我们一直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是我们持续关注并且研究的重点。姚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意识到,以课标为基础的知识框架搭建的重要性,只有在梳理搭建框架的同时,才能掌握历史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比如在选必2“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中,姚老师提到,这轮的课程标准修订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过去教材设计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但在内容上都只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或者视角,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选必2更突出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目的的体现知识点之间的交互性。
二、同研智慧之道,乐教善导英才
此次活动以选必2 《交通与社会变迁》为展示课例,来自滁州中学的张凌燕老师以“交通·沟通·融通”为主题展开对单元知识的述引,她以课标为基石,立足于教材,结合多元史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梳理了单元知识框架。来自滁州中学的程晶老师和全椒八中的李秀老师则展开了以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教学。程老师在《交通天下——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以三个教学任务贯穿海陆空交通的时代迭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海陆空交通事业的因素,总结不同时期海陆空交通事业的发展特点。李老师在《融合通达——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与生活的影响》一课中,以地方史料为素材,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思考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变迁与生活的影响。在层层引导中,提炼核心思想,总结升华主题,交通的发展不仅仅是速度与广度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展现了现代交通运输所具备的深度与温度。
三位老师的课程是集体智慧的展现,他们打破了课程的常规设置,以任务为驱动,整合教材资源、学术资源、乡土资源,创设学术情境、学习情境、生活情境,通过明确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理解“交通的发展为沟通提供了便利,有效的沟通是实现融通的基础”,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研学深思积学,笔耕细作成文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的李代贵老师从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出发,谈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读书是永恒的追求,只有不断汲取新知,才能保持教育的活力与深度。写作则是让教育思想沉淀与外溢的尝试,那如何才能有所思?有所得呢?李老师强调在生活中探寻真知,在实践中求得灵感。向书本追问,寻求视野的深度与宽度;让学生发问,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向内心叩问,在教的自我否定中持续提升。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抓住灵感的迸发,深耕成文。
《历史教学》编辑部王雅贞主任,则从刊物杂志编辑者的角度,谈到了文章的立意、撰写和发表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教学惯性,拥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上一节好课,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为写一篇好文章奠定基础。
总之,此次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让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我将尽可能地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做到知行合一,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