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后劲”,专注学习效率——孙洁名师工作室单元教学活动点评

发布日期:2025-01-09 17:16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孙洁名师工作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屯溪一中  戴俊熙

    感谢市教科院提供给这次机会,在此评课,诚惶诚恐,在座各位绝大部分都是我的前辈,应该是我虚心向各位前辈和大佬们学习。既然给了这个机会,我就简单的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个人认为,大单元教学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以知识逻辑为基础的“教材单元”,更应该是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的一种设计理念。大家可以发现,近几年新高考试题命制过程中对情境化创设的重视,基于此,我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标解读极为重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徐蓝教授用提出用“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的理念,即尽可能突显以教师立意为导向的课程,使教科书成为学材和学本,加强教科书的工具性。

    我觉得,三位授课老师,在情境创设和教师立意两大方向都做到了无可挑剔。比如方磊老师在介绍印欧人的迁徙时,以古印欧语这一学生相对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周小童老师则以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这一情境,吴晓芳老师则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运动这一情境出发,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感,能够把握课堂的整体节奏和方向。我们平时上课都会罗列各式各样的史料,其实很多时候,光给史料可能还不够,要以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我想,这是一节成功课堂所必不可少的。

    同时,我也认为,一节好的课堂必须是“后劲”很足的课堂,也就是说你得让学生回味。为了达到“后劲足”的目的,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迅速掌握课堂知识框架。在这一需求下,我认为实行大单元大概念的主题式教学是我们普通高中最有效的课堂模式。在刚才呈现的三堂课程展示中,老师们都紧密围绕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这一内容来备课、展示,把古代、近代和现代人口迁徙、文化交融几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示给学生,这更能引起学生对教材单元整体的理解。

    此外,每一位老师的“后劲”也都很足,方磊老师除介绍了印欧人的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之外,借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引发学生对区域间的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再认识和再思考,这就是“后劲”和“回味”;周小童老师对教材结构进行重构,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因和果去整合教材,便于学生对教材进行更好地结构性理解,以当下确实发生的一下事情,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看待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这一问题,这也是“后劲”和“回味”;吴晓芳老师以交汇·碰撞·融合来铺陈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很好地将教材内容与自身课程进行整合,并在课程最后点明整个第三单元的单元小结,这就是“后劲”和“回味”,更符合大单元大概念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可能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情况都差不多,高中生面对的高考各科内容,都面临着清一色的内容多,难度大等问题。尽管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利用完全部的课余时间,但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问题才是真正决定学生能力和成绩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在紧张有限的课余时间里,通过辅助教材强化学生的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强化学生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之余继续高效学习高中历史。因而,基于以上各种因素影响,在课程设计基础上,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所学知识的大框架,理解教材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位老师不论是从对课表的宏观把握,亦或者是教学基本功和对于本单元课程的准备充分程度,都是下了极大功夫的,而且,为了更好地磨备这一单元,三位老师一定也少不了私下的交流和共同成长,总而言之,今天这场活动对我而言,感触颇多,也受益匪浅,短时间内无法更好地组织语言去表述,如有点评不到之处,也请大家见谅,感谢各位同仁、各位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