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二中凌宸老师在全省“皖美课堂”做现场点评

发布日期:2025-05-19 17:19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作者:孙洁名师工作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20 世纪的人类历史是民族的历史,是民族主义的洪流席卷全球的时代,今天两位来自省城的教师展示的《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6、17 课就像是世界的两面,我听完之后,心中浮出四个字,叹为观止!
    第十六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此课的内容极为繁杂,在时间上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衰落,殖民地民族意识的高涨,在空间上横跨三大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种,相似的目标。合肥十中的叶洋老师,进行了很好的取舍,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内容详实,材料新颖,可操作性强,效果卓越的优秀课例,来自合肥六中的夏雨老师对于第 17 课的阐述,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重塑的世界之中,很多的问题都需要到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战争中寻找答案。夏老师呈现了一场充满人文关怀,紧密联系现实,具有家国情怀的好课,我认为今天的两节课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亮点。

    第一,任务导向的华丽演绎。
    两位老师对于课程的推动,都选择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核心驱动,在问中学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叶老师在课程之中设计了十个具体且贴切的问题,课堂之上师生共舞,解决其六,其余四个,如绕梁余音,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有机延续。夏老师优秀的小组活动探究设计,将庞杂的课堂内容简洁高效的落实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中。
    第二,史料择取的匠心独运。
    在听 16 课之前我还在思考,叶老师会选择哪一场运动作为在课堂上展示的主体运动,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印度的甘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此的独特,大家在选择上不谋而合,叶洋老师是紧紧抓住了运动中的核心人物,选取了甘地的自传与书信,还有大量的真实照片,这一些材料的选取,给甘地这样一位对于学生来说极为抽象化的领袖,增添了几分真实的人味。
    此外,我还有很小的一点想法想和老师们商榷一下,在使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为本科的主体材料时,是否要补充完整印度社会的背景,四百年的血腥殖民,土邦林立的南亚大国,信仰纷杂的宗教乐园,这些构成了印度民族国家构建的困难,我认为非暴力不合作是当时甘地在印度的现实面前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加入一些背景的构建,或许从逻辑理解上,更为通透。
    最后,我想说说夏老师,他的史料聚焦在了二战中的普通人,在过往的历史叙述之中,领袖和主体国家是二战历史中绝对的主角,普通人常常被动消失,夏老师通过大量真实且直观的材料,构建了 第17 课三个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主题,展现了普通人在二战的洪流之中是如何被裹挟前行的,并且巧妙的点出了本课的价值核心,对和平的歌颂与维护(我其实一直想构思这样一节课,用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折射大时代的背景)。战争,赋予人类最大的且唯一的意义就是对于和平的珍视,我们叙述,拆解,研究二战的历史,是为了人类和平与美好的明天。
   今天,两位老师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储备,细腻的讲授共同奉献了《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课堂的一场盛宴,让我们不虚此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