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与历史深度学习——教研活动带来的创新启示
歙县二中 方园
为充分发挥“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活动作为教学创新“试验场”关键作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理念,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安徽省教育科学院举办了“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活动(2025年高中历史.合肥)。我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从历史纵深看现实问题
真正的历史智慧在于既能深入具体时空理解过去,又能抽离出观照当下。本次研讨会中赵辛阳博士的“民族主义的双重变奏”和肖洋夏雨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都深刻剖析了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史的双重角色。通过长时段的观察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比不同时期民族观念的变化和同时期各国独立运动的关系来突破线性史观局限,呈现历史发展的多维面向。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历史纵深研究,是望远镜与显微镜的交替使用,既要在云端看清文明的发展山脉,又要在地面辨认每个历史脚印的独特纹路。自己今后的教学中要从书本大单元中构建纵深研究的认知框架,加之日常教学中的研究实践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知行合一:历史学科实践活动的创新探索
当6项学生实践典型案例获奖代表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时,我突然明白:历史教育不应该是标本陈列,而应是DNA解码。教师在分享教学实践都会提到过程中会经历从理论到实践的挑战,但当跨越出那质的一步,历史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了。分享的案例展示中的一组照片让我久久难忘:某中学的高中学生们带着白手套,在小心翼翼地制造青花瓷,他们专注的神情,专业地操作手法,俨然成为了真正地瓷器工匠。我们总抱怨学生记不住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却很少思考这些冰冷的时间数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而实践教学给出了答案——让历史可触摸、可操作、可质疑。
三、追问的力量:让历史课充满思维张力
历史教学不应该知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思维的碰撞。在研讨会的两节课例展示中,夏雨老师和叶洋老师都通过层层追问,让课堂迸发出令人振奋的思维火花。课堂从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当学生回答后,老师立即追问下一个问题,当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后,老师又抛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追问打破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引导学生进入更复杂的历史情境。有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学生跳出现代视角,尝试理解历史当事人的历史局限。我看到学生先是困惑,继而陷入沉思,最后迸发出激烈讨论。
这给我的启示是:好的历史追问应该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像一面镜子,能照见历史的多维面相;像一座桥梁,能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教师不仅要会提问,更要会追问,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带领学生在历史的迷宫中探寻真相。反观自己的教学,常常满足于学生表面的正确答案,缺少这样持续的追问精神。我决心在今后的课堂中,少一些结论的告知,多一些思维的激发,让历史课真正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沃土。因为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史实,而在于学会如何思考历史。
四、要“走出去”和“听进来”
闭门造车绝对是异想天开,因此要多与外界交流,“打探消息”将别家优秀教学经验结合本校教情学情进行融合整合,打造出一条高效教学之路。本次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活动正是给了我“走出去”的机会。也在专家和教师点评中认识到交流的价值,它不在于评判优劣,而在于开启一扇反思之窗——透过同伴的眼睛看见自己的盲点,借助集体的智慧突破个人的局限。唯有扎根课堂真问题、追求素养真落地,方能实现“教”与“研”的同频共振。
最后特别感谢“皖美课堂”教研活动给了我此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后我要:“盯紧专家的路”、“看好别人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