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的进阶之旅——皖美课堂学习心得
徽州二中  高倩
很荣幸参加2025年“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初中历史池州活动,参加基于单元教学的历史学科实践探索培训,这场学习之旅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学术成果赋能教育、AI赋能教育与注重乡土资源几个方面总结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要立足课标要求
培训中,专家强调要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纲领,立足课标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历史课堂。如《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开老师通过文献、图像等史料引导学生开展“史料实证”,在分析《马关条约》条款、“时局图”内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启示我,历史教学需牢记“素养培育”,让学生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理解历史逻辑。
二、教学设计要重构知识逻辑
历史教学要跳出单课孤立思维,立足于大单元视角,重构知识逻辑。以授课单元为例,开老师与叶老师确定本单元主题为“自强不息,探现代化之路”,以明暗线为线索,整合碎片化知识,构建严密的教学框架。
三、学术成果要赋能教育教学
王彦章教授强调要凸显史学研究赋能教学的价值。讲解了“太平天国是否为革命”“近代化与现代化辨析”等学术观点,将这些观点转化为教育资源,可提升学生历史解释力,使学术启蒙融入基础性、思想性课程。
四、AI赋能教育实现分层教学
课例中都运用了AI赋能教学法,如叶老师通过动态时局图、虚拟历史场景等科技手段,降低了“君主立宪”“改良局限性”等概念的理解难度。这种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提升了课堂趣味性。未来教学中,我需积极探索技术工具的应用,将动态探究融入课堂,同时设计分层实践任务,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五、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老师和叶老师的授课立足于新课标新教材,培育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教学,但并未“讲好身边的故事”。卢老师强调要“利用身边社会资源和乡土历史应用”的实践路径,如整合教材、网络、乡土社会资源(博物馆、历史遗迹等)。以叶老师的展示课为例,若是在讲述“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时,若能找到历史上与此事相关的池州人士的参与,则可展现家乡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启示我,要注重乡土资源的收集,打破资源壁垒,让学生在多元资源的互动中深化历史认知。
作为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第一次参加省级教研活动,此次培训是一次专业成长的进阶之旅,我将把所学所悟融入教学实践,不断打磨历史课堂的简明、精当、趣味、高效。
 皖公网安备34100002000108号
 皖公网安备3410000200010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