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深耕 双师型的实践

——记市王锋名师工作室成员史建忠西递景区暑期企业实践

发布日期:2025-07-26 10:27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作者:王锋名师工作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2025年7月,黄山古称“黟山”,黟县的西递古村被裹挟在持续的高温中,石板路被烈日晒得发烫,蝉鸣声里都透着燥热。然而,在这片承载着徽派文化精髓的土地上,黄山市王锋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黟县旅游专业高级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史建忠的身影却格外坚定。作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践行者,他正以企业实践的方式,在西递景区的青砖黛瓦间、在游客的欢声笑语中,探寻着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对于旅游专业而言,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授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把握行业脉搏——毕竟旅游业的迭代速度远超课本更新的频率,新业态下的文旅融合、个性化服务需求、智慧旅游应用等,都需要教师以“实践者”的身份深入行业前沿,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此次史建忠老师的西递实践,正是这一理念践行的生动体现。

一、文旅融合:从“看风景”到“品文化”的教育启示

在西递的实践中,史建忠老师跟着金牌导游走过“大夫第”“履福堂”等百年古宅,听着导游用生动的故事串联起徽派建筑的“四水归堂”格局、木雕砖雕里的吉祥寓意,他对“文旅融合”有了突破性的认知。“过去在课堂上,我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直到亲眼看到游客因一段家族典故驻足沉思,因一句方言俗语会心一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他在实践笔记中这样写道。

他观察到,西递的魅力早已不止于“古建筑群”的视觉冲击,更在于导游如何将徽商精神、宗族文化、民俗传统等“无形文化”注入“有形景观”。比如在讲解“敬爱堂”时,金牌导游会结合徽州人“孝悌传家”的理念,让游客在看匾额、赏楹联的同时,体会到传统家风的当代价值。这种“景观+故事+精神”的融合,让游客的体验从“拍照打卡”升级为“文化认同”,这正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要义。

实践中的史建忠老师意识到,旅游专业的教学不能再停留在“背导游词”“讲景点知识”的层面。“我们要教学生做‘文化翻译官’,”他说,“既要懂建筑、懂历史,更要懂文化背后的逻辑,能把‘马头墙’讲成‘徽州人的精神脊梁’,把‘天井’讲成‘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让游客真正‘读懂’一个地方。”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企业实践赋予双师型教师的独特视角——跳出课本框架,从行业真实场景中提炼教学核心。

二、导游讲解:旅游业的“隐形基础设施”

在走访游客的过程中,史建忠老师收集到的反馈惊人地一致:“导游讲得好,这趟就值了”“听不懂景点背后的故事,再美的地方也没感觉”。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告诉他,自己曾两次来西递,第一次跟着普通导游走马观花,只觉得“房子旧”;第二次特意请了金牌导游,才知道每扇门的朝向都藏着风水智慧,每块石雕都记录着家族兴衰,“完全是两种体验”。

这些游客的声音让史建忠老师深刻体会到,优质的导游讲解是旅游业的“隐形基础设施”。它不像景区的道路、厕所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却直接决定着旅游体验的品质和价值。“导游是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他分析道,“讲解的深度决定了游客对文化的理解度,讲解的温度决定了游客对地方的好感度,而这两者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践中的史建忠老师特别关注到金牌导游的“应变能力”:面对老年游客会放慢语速、多讲养生典故;面对年轻游客会融入网络热词、关联流行文化;面对研学团队则侧重互动提问、引导思考。“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以游客为中心的专业素养。”史建忠老师感慨道:“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练‘讲得对’,更要练‘讲得懂’‘讲得好’,让学生明白:导游的最高境界是‘千人千面’,让每个游客都能找到自己与文化的连接点。”

三、工匠精神: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底色”

在西递的实践中,史建忠老师不止一次被景区工作人员的“较真”打动:金牌导游为了核实一个家族的迁徙年代,特意翻查了县志和族谱;保洁人员在清扫古宅时,会用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石雕缝隙里的灰尘;甚至连商铺老板介绍徽州毛豆腐时,都能准确说出发酵的天数和温度对口感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是工匠精神。”他说。

实践中的史建忠老师进一步意识到,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是“教技能”的要求,更是“做教育”的底色。“就像金牌导游会反复打磨讲解词的每一个用词,我们教师也要打磨每一个教学案例;就像景区工匠守护古建筑的一砖一瓦,我们也要守护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史建忠老师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双师”,既指“理论+实践”的能力,更指“讲台+行业”的责任——在课堂上是严谨的教育者,在行业中是谦逊的学习者,始终以“精进”的态度对待专业。

他在反思中说,过去在教“导游服务规范”时,他会强调“提前15分钟到达集合点”,但在西递看到金牌导游提前半小时到岗,准备装备再准备,他才明白:“规范是底线,工匠精神是让底线之上有无限可能。我们要教学生的,不仅是‘做到’,更是‘做好’‘做精’。”

四、践行反思:实践仍在继续,思考从未停歇

史建忠老师的西递实践仍在进行中。每天傍晚,当夕阳为西递的马头墙镀上金边,他都会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整理笔记,那些关于文旅融合的新思考、导游讲解的新感悟、工匠精神的新理解,正一点点沉淀为他作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养分。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这样的企业实践不是“任务”,而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修课”。正如史建忠老师所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服务游客、传承文化,若我们自己都没站在行业一线感受过这份工作的温度与深度,又怎能教他们热爱与坚守?”

烈日依旧,但这位双师型教师的脚步更加坚定。在西递的青砖黛瓦间,他不仅在践行着职业教育的初心,更在为培养能担起“文旅融合”时代使命的技能人才,积蓄着滚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