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润心,共育未来——黄山市姚丽云心理健康、罗萍名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研讨活动
为深入推进跨学科协同育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黄山市姚丽云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与徽州区罗萍道德法治教育名师工作室于5月16日在岩寺小学联合举办“以德润心,共育未来”专题研讨活动。来自两大学科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及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学科融合”“课堂创新”“育人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模式。
整个研讨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有序进行。
一、课堂观摩及研讨交流
1.道法课堂:《相亲相爱一家人》——让爱在家中双向流动。
岩寺小学的余倩老师以动画歌曲《好爸爸好妈妈》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当家人在做家务时,我应该做什么?让学生明白独立做作业、做家务是爱家人的表现,学做家中的“小帮手”;接着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感悟叙说当家人生病、孤独时可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对家人健康和情绪的关注,让学生化身家人的“守护者”;最令人动容的是“爱的传递者”活动,借助母亲节以各种形式向妈妈表达了自己的关爱,感悟到不能只享受家人的关爱,更要在生活中回馈家人的爱。
2.心理课堂:《幸福的唠叨》——用共情化解亲子隔阂。
岩寺小学的蒋翠竹老师以经典影片《大话西游》中唐僧的“魔性唠叨”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唠叨”的具象化表现,并让学生“画写唠叨”,为后续讨论提供了鲜活素材。之后又通过游戏贴鼻子、观看爱的短片《伞》和漫画《正面看“妈妈”》、沙画欣赏、贴心情卡片等多元化创意活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亲子沟通中的“唠叨”现象,帮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理解唠叨背后的爱意,学会从积极角度理解家人的情感表达,架起亲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课后,两位老师谈了备课时的想法和授课感受,工作室成员也对这两节课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余老师善于挖掘资源,创设了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丰富了课程内容,体现了知行合一,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蒋老师的课富有心理味,主题精准,设计精心,让学生感受唠叨、直面唠叨、接纳唠叨、感恩唠叨,过程行云流水,娓娓道来。
万欣主任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授课精彩,点评到位。德育与心育是相通的,授课最好的状态是上课不累、课中陶醉、课后回味。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走心、定心和热心。
二、专题发言
1.西溪南镇中心学校的汪雯老师做了《重塑家庭互动,学会爱的表达》专题发言。汪老师首先以“冰山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石,解析家庭互动中的情感密码。其次从专注倾听、共定方案、陪伴执行等方面阐述了沟通之道,提出家庭沟通优化策略,减少对抗性沟通。接着在“爱的储备”部分,汪老师强调家庭情感联结需要持续“储蓄”而非“透支”,建议通过肯定语言、用心礼物、肢体接触等方式传递温暖,积累家庭情感能量,营造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家庭氛围。
2.歙县城关小学的吴雪娟老师做了《家长领导力》的专题发言。吴老师深入阐述了家长领导力的定义与核心要素,指出家长领导力并非简单的权威行使,而是包含引导、激励、榜样示范等多方面的能力,其核心在于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助力孩子全面成长;随后吴老师根据亲子沟通的心理学基础,提出高效沟通的五大策略,如积极倾听、共情理解、正向反馈与激励、建立信任与边界等;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反思,让大家认识到正确沟通的重要性,也从中尝到了应对实际问题的方法。
3.岩寺小学罗萍老师做了题为《知行合一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专题发言。罗老师首先阐释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指出其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其次在深耕教材方面,提出务实策略,如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实践元素、让“互动设计”成为“知行桥梁”、构建“螺旋上升”的知行体系。接着从认知奠基、实践赋能、评价护航三个方面创新路径,推动知行转化。并倡导通过学科融合、家校协同、社校联动,拓宽美德实践的平台与视野。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如指引航向的灯塔和润泽心灵的春雨,两者的融合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此次名师工作室联合研讨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探索的步伐永不停歇。相信在众多教育同仁的携手奋进下,我们定能以更专业的素养、更创新的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与道德发展筑牢坚实根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绚烂绽放,向着美好未来茁壮成长!